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我国职教师资培育的制度演进、 目标定位与范式转换

分类:职业教育论文发表 时间:2018-09-03 10:48 关注:(1)

  [摘要]我国职教师资培育制度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的发展,重要性日益凸显,培育体系日渐完善,并逐渐向教师教育转型,呈现出联合培养趋势。基于培育主体多元、类型需求多样的现实,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目标应确定共性目标和个性目标两个层次,积极推进培育范式转换,包括培育主体由“单独”转换为“联合”,培育方式由“单一”转换为“多重”,培育内容由“供给”转换为“需求”,培育标准由“无序”转换为“规范”,培育环境由“封闭”转换为“开放”。

  [关键词]职业教育师资培育制度范式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3-0063-06

  [作者简介]李欣旖(1993-),女,河北邢台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在读硕士;闫志利(1963-),男,河北唐山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北秦皇岛066004)[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河北省秦皇岛市社科联委托河北省职业教育研究基地课题“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背景下职技高师功能定位与实现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培育职教师资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育现代工匠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期,教育部与相关省市合作,在全国规划并独立设置了8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专门为职业学校培育职教师资。同时,部分综合大学也立足专业优势和社会需求培育职教师资,成为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来源。然而,随着人力资源市场对职教师资需求结构的改变,现有的职教师资培育方式逐渐陷入困境。部分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或“去师范化”,或减少职教师范生招生数量;部分综合大学也开始减少本科层次的职教师资培育规模,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速度与规模对职教师资的需求形成了较大反差。本研究在分析我国职教师资培育制度演变历程的基础上,确定了我国职教师资培育的目标定位,提出了促进职教师资培育范式转换的内容与措施。

  一、我国职教师资培育制度的演进

  遵循我国职教师资培育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可将我国职教师资培育制度演进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1949年前我国职教师资培养随职业教育之兴而兴。清末民初,随着我国实业教育的兴起,建立一支既懂专业理论又具有传习能力的师资队伍成为实业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清末新政时期(1901-1911年),全国开办了多个以培养实业教育师资为主要任务的实业教员讲习所,以初等我国职教师资培育的制度演进、目标定位与范式转换李欣旖闫志利DOI:10.13615/j.cnki.1004-3985.2018.03.011师范学堂和中等学堂毕业生为招生对象,学生“通过2~3年的学习后输送到实业学堂担任教员”①,这可以说是我国早期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1907年后,以州县为办学地点的女子师范学堂逐步兴起,招收高等小学堂毕业女性学员,进行为期4年的师范教育,服务于家庭技艺传承。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将师范教育分为中等师范学校及高等师范学校两种类型,成立了一批实业教员养成所,并将其“分为农业、工业与商业3大领域,实施专业技术与专业理论相结合的师范教育”②。1922年,清政府开始推行“新学制”,将“实业教育”改称为“职业教育”,开始在高级中学内设立教员养成所培养职业教育师资。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师范学校法》及《师范学校规程》,开始兴办独立师范学校培养职业教育师资。

  二、职教师资培育制度的演进特点回顾一个多世纪我国职教师资制度的演进历程,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职教师资培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我国自古就有“名师出高徒”之说,当今社会对职教师资重要性的认知日益加深。在国家层面,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工作。从1991年到2014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构建起较为完备的职教师资培育体系。在学校层面,面对“双师型”教师短缺、现有教师技能操作水平不高等问题,多采取校企合作等措施,有效促进了职教师资专业发展工作。在社会层面,职教师资的培育主体已从单纯的高等学校延伸至社会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培训等多个领域。与之相应,职教师资的供应范围也从单纯的职业学校扩展至社会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培训部门、社区教育机构等多种类型。

  (二)职教师资的培育体系日渐完善

  我国职教师资培育逐步由政府“设计模式”转向市场“内生模式”,实现了体系化和多元化。依据市场需求,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高校与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的协同培养机制,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素质全面、基础扎实、技能娴熟、能够胜任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前培养多由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普通高校下设的二级学院或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承担;在职培养多针对培育“双师型”教师实施,由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或社会培训机构承担。职教师资学历逐步从本科层次到硕士、博士层次,实现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并进

  三、当代职教师资培育的目标定位

  当代职业教育师资需求多样,培育主体多元,需要科学定位职教师资的培养目标。

  (一)定位原则

  1.依据职教师资需求定位。当代职业教育师资需求多样,既包括职业院校师资需求,也包括行业、企业“师傅”以及社会培训机构的培训师等。职业院校需要大量的“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既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也要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同时,学历要求逐渐由本科转向硕士以上学历。行业、企业正在推进“新型学徒制”现代工匠培育方式,需要建设一支能够带徒弟的“师傅”队伍,要求“师傅”不仅具有较高的技术操作水平,还要掌握一定的技术理论,并熟知其内在机制。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现实背景下,培育一批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终身学习要求的培训师队伍也是时代需求,需要培训师在掌握相关技术技能的同时,还要了解成人教育理论。

  2.依据职教师资属性定位。贺文谨认为,职教师资应具备“师范性、职业性、技术性、学术性四项基本属性”④。“师范性”要求职教师资具备良好的专业态度、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教育素养,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显化“缄默知识”的能力。“职业性”要求职教师资具有获取职业信息、职业知识的能力,并具有洞察职业岗位需求趋势与变化的能力;要求职教师资具备从事某种职业的经历,形成相应的实践技能。“技术性”要求职教师资具备技术技能应用与实践操作能力,并能应用于教育、科研、生产实践;“学术性”要求职教师资具有一定的学历层次,能够运用学术研究优势与企业合作攻关,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具备服务社会的能力。

  3.依据职教师资标准定位。目前,教育部已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就教师专业理念与要求、专业知识与能力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安徽、江苏、山东等省份也相继制定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提出了学历资历、教育教学、专业实践、科研业绩等要求,定位了高职院校师资培育的内容目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出了培训师资格标准,规定了职业工作年限、学历证书等标准。人社部、财政部制定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间接提出了企业师傅(导师)标准,要求师傅必须具备指导学徒进行岗位技能操作训练的能力,能够帮助学徒逐步掌握并不断提升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使学徒能够达到职业技能标准和岗位要求。

  四、新时期职教师资培育范式转换加快构建一支能够培育现代工匠的职教师资队伍,必须积极推进职教师资培育范式转换。

  (一)培育主体由“单独”转换为“联合”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均已实行了“多主体参与职教师资培育”方式,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德国“本硕连读+预备教育”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本硕连读”阶段期限为6年左右,由高等教育机构实施,重点培养师范生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预备教育”阶段期限为12~24个月,由各类企业和职业院校负责实施,重点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进入21世纪后,我国也实行了多主体培育职教师资方式,但各实施主体之间仍处于“单独”运行状态,或由高等职业师范院校、综合院校培育,或由职教师资培训机构(基地)培训,未能实现有效“联合”,达到共同制订职教师资培养计划并协同实施的状态,造成师范生(培训为职教师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脱离,直接影响了职教师资培育质量。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按照库恩(ThomasSamuelKuhn)的“范式转换”要求,积极推进职教师资培育主体的“联合”,建设职教师资培育共同体。不仅由职教师资培育院校及相关企业参与,还要动员职教师资教育的研究者、培育对象以及相关政策制定者均能参与其中,进而形成职教师资培育的共识,共同完成职教师资培育任务。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AllSet微信公众号
说明:1、微信扫码或搜AllSet学术并关注
2、发送SCI/SSCI期刊全名告知分区
3、按提示可下载SCI、SSCI、EI期刊目录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