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国家级教育论文新课程理念下课堂师生交往方式

分类:中学教育论文发表 时间:2016-09-26 11:56 关注:(1)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全球化社会的到来,社会交往的日益扩大使交往实践观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使交往这个哲学主题迅速转变为社会主题,并引起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渗透到教育领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认识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不应再是单纯的接受被动活动,而应是师生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交往的互动活动。这篇国家级教育论文探讨了新课程理念下课堂师生交往方式,并提出了合理建议。

新课程(中)

  《新课程(中)》期刊社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家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出版单位,创刊以来,本刊坚持“传播新理念,交流新经验,推广新方法,促进新发展”|的宗旨,全面推广课改新理念,反映课改研究成果,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努力加强编辑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刊物质量,并2006年被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科技厅、山西省新闻出版局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新课程》坚持为教育服务,为教师服务,为教学服务,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及一线教师的一致好评,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摘要 在教学中师生交往是老师与学生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作用。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往,使学生在有效课堂交往中得到全面发展。

  本文从分析我国教学中师生交往现状和师生交往的重要性入手,阐述了现代教育背景下师生交往的特点,探索构建和谐师生交往的对策,以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 师生交往 生生交往 课堂教学

  新课标指出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课堂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多极主体间的交往活动,在这种交往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发生着频繁而密切的联系,这种师生间、学生间的广泛交往与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发挥的前提,是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现代教学理念下,师生是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两者各具独立人格且完全平等,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和表现的最好形式便是课堂教学交往。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面临新的挑战,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体验快乐。

  一、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涵义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交往的社会,人类社会生活离不开交往,20世纪50年代开始,交往理论开始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领域迅速扩大到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这引起西方哲学家对交往理论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结果使交往理论获得重要的进展,交往理论也因此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哲学理论。著名的哲学家哈贝马斯对交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交往是建立在主体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的,“只有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称得上相互关系,因为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双向的,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则是被动的、单向的关系,是不能称为相互关系的”。[2]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是相对独立和相互平等的主体,课程教学的有效进行离不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而课堂教学最终要实现的目的就是期望理解(教师所期望学生获得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实际理解(学生自己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的统一,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共识。因此,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看成是一种交往形式。

  二、新课程理念下师生交往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形成的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目的而建立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人际关系,这种特殊关系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在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没有师生关系的和谐,就谈不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更谈不上教育教学管理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师生交往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其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作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教学。教学不再是教学生学,而是师生的交往。所谓交往,即共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会话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基于这一理念,课堂上的"师道尊严"就非要摒弃不可了。教师心目中的学生,首先是与教师具有同样价值的人。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教与学应是民主的,教学氛围应是愉快、和谐的。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所言所行,既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的凸现,心灵的开放,个性的张扬,潜能的释放。

  三、新课程理念下教学中师生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前曾有这样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有这样的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显然,这种所谓的师生互动是仅仅流于形式的。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生互动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维,不仅要让学生“跟着思维”,更要让他们“学会思维”这种形式在交往上较普遍存在于课堂教学中,这种交往无实质性的内容。其表现样式很多。如,在课堂提问中,教师问一些并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学生齐答,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问“1加3是不是等于 4”,学生齐答“等于”,教师问“一百万是不是很大的数”,学生齐答“是很大的数”,教师问“这节课的知识都会了吗?”,学生齐答“会了”。又如,教师向学生提出某一个数学问题,某一学生站起来作出了正确的回答,其他学生明明已经知道是正确的,教师仍然要问“他的回答对不对啊”,学生齐答“对”,教师继续追问“他的回答好不好”,学生齐答“好”。诸如此类的形式上的师生交往在数学课堂教学提问中还可以举出许多。所以,教师必须建立一种能进一步启迪学生的思考的交往方式。有的教育教学研究者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中有80%的问题只需要运用死记硬背的知识就能解决”。 [3]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形式上的交往已经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了。

  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的标志是什么呢?首先是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

  中,学生是否全神贯注地在听课味课。其次是看学生的意志力如何,学生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学习有阻力时是否能继续认真地去思考,去尽力而为,虽然有时会犯错误,但有克服困难,克服阻力这样的意志就能够说明学生已经处于较为旺盛的思维状态了。

  四、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交往的教学形式

  交往的主要形式是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及教学互动形成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学生、课程、环境相互作用,在交往互动中建构文本信息的意义,建构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在交往活动中主要存在着教师与学生间的交往和学生与学生间的交往两种基本形式。

  (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

  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师生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比如在授课《宋金南北对峙》这一节时,向学生提问了一个问题:岳飞既然是一名抗金名将,可以帮助宋高宗消灭金国、甚至可以统一南北、扩大疆土、实现政治家的梦想,为何宋高宗最终杀害岳飞呢?经过全班小组积极讨论后,其中只有一个学生回答是这样的:宋高宗害怕皇位受到威胁。这个答案超乎意料。而普遍的答案却是说:受到奸臣秦桧的谄害等等。然后再设问:如果那个朝代没有秦桧,宋高宗会不会杀害岳飞呢?通过与学生的层层交流与讨论,发现学生对于研究或探讨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兴趣甚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一堂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孩子们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通过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特点有了张扬的空间并得以实现。在这个短短的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之间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从而得到体现,丰富了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

  这种交往形式,允许学生发问和相互讨论,师生间能进行相互对话,开拓了更多的交流渠道,不仅加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使教与学相互作用,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达到师生关系优化的目的。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的过程。师生的交往是人与人的交流,它贯穿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他们间的交往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关系。教师在学生面前应尽量淡化自身作为教育者的角色的痕迹,取而代之的应是长辈般的严肃和慈祥,朋友般的亲密和关爱。

  (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替代的组织形式。生生间的交往是学生个体间或个体与群体间为达成共同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展开的相互协作的学习交往形式。生生间的交往是通过学生间的不同见解、观点的碰撞,引发认知冲突,能够更加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交往语言,培养竞争合作意识和人际关系交往的技能。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创设真实的交往学习情景,并以"任务型"的活动安排发动学生对文本、话题等进行讨论。在这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要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运用听、说、讨论,并以问答、对话、辩论,表演、竞赛等形式将交往结果呈现在全班面前。学生的交往实践形式可以分为同桌交往、小组交往、组际交往、个人与集体交往等,以此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创造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中,小组内的交往应作为主要形式。在生生间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并非无所作为,而应及时转换角色,由交往的直接参与者变为交往环境的营造者,学生的顾问和帮助者,而不只是讲述真理的人。

  学生间的交往是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或缺,且行之有效的学习形式。影响交往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如课堂教学环境、学习条件等。但就交往活动本身而言,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策略。首先,小组内成员应合理搭配,以保证在性别、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学生所拥有的信息不同,"信息差"的存在使学生为获得彼此的信息而积极地交往。第二,教师要把握好"最近发展区",既保证学习内容富有挑战性,又符合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第三,正面引导,及时肯定。每当学员积极参与交往活动,或在活动中有进步,教师都由衷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增加学生对交往的自信心。第四,鼓励创造性,即在交往过程中对超出了主题深度和偏离了主题广度的深入性的探讨,教师应及时鼓励,以赞赏性的姿态加以积极地评价,为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 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让教师学生更好的交往

  实施师生交往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师动生不动”。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是直接原因是没有能够生动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注意积极地鼓励学生的参与行动,没有给足学生发言的机会和行动的空间,还有就是教学内容与教学行为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规律。

  如何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做到“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而进行情境创设”,创设情境,以情境促动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产生极大兴趣。教师要以自己的激情来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精心设计的板演来促动学生主动地探究。

  教学方法也是吸引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交往的好方法。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等。教学方法具有互补的特点,各种教育方法在实现教育目标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殊的作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所谓最好的方法,随着当代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努力建构多样化、最优化的体系,教学中要坚持以启发式作为指导思想,坚持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因此,师生互动是否成功就要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地思维,科学地思维。

  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的标志是什么呢?首先是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学生是否全神贯注地在听课味课。其次是看学生的意志力如何,学生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学习有阻力时是否能继续认真地去思考,去尽力而为,虽然有时会犯错误,但有克服困难,克服阻力这样的意志就能够说明学生已经处于较为旺盛的思维状态了。所以说,凡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并为完成学生认识飞跃的各种教学活动和措施都是师生交往互动的策略。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AllSet微信公众号
说明:1、微信扫码或搜AllSet学术并关注
2、发送SCI/SSCI期刊全名告知分区
3、按提示可下载SCI、SSCI、EI期刊目录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