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与贸易竞争力

分类:经济学论文发表 时间:2020-01-19 09:57 关注:(1)

  自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展开了基于市场需求的结构调整,并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基于我国2008-2018年31个省市区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与贸易竞争力的关系,说明在流通产业优化过程中我国不同经济区的贸易竞争力变动情况。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面板分析发现:在全国层面,流通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了贸易竞争力的提升,流通业的外部优化效应强于内部优化效应;在分区域层面,流通业结构调整的外部优化效应呈现西部、中部、东部的分布,流通业结构调整的内部发展效应呈现西部、东部、中部的分布。在提升我国区域贸易竞争力的过程中,除了进一步实现流通产业优化外,还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现状实现内外部结构优化的平衡。

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与贸易竞争力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产业结构;贸易竞争力;省级面板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面临了一系列困境,对产业经济而言,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以进出口和投资拉动增长的模式逐渐饱和,前一阶段的库存无法消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单纯依托于总量增长的粗放式产业经济模式难以为继,产业供给端产生的高库存、高杠杆风险不断显现。通过进行供给侧结构优化改善产业结构,实现效能并存的新型产业结构,成为了我国新一阶段产业调整的主要目标。对此,作为第三产业中核心产业的商贸流通业具备先天的结构优势,商贸流通的发展主要来源于内部市场交流需求的增长,除了消费者对产品的实际需求外,不同区域的产业交流和材料交换需求也对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产生了推动。在本地市场趋于饱和时,利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扩宽原有市场的规模,不仅能够实现产业发展空间的扩大,还能够促进贸易竞争力的上升。我国推行的流通改革政策,也正是从流通业结构改革的角度出发,力图实现市场贸易成本的控制,从而提高工商业整体组织效率的外溢效应。为了分析流通产业结构调整是否对贸易水平产生了符合预期的效用,本文将基于区域流通产业结构理论和贸易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展开分析,从而说明流通业发展与贸易竞争力突破之间的关联途径。

  文献综述

  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产业经济领域的一个主要命题,相关研究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功能和关联特征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对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行为研究—消费者异质性视角发展的关联性角度。例如,石峰等(2018)深入探讨了产业结构升级与贸易开放的动态响应关系,并从区域异质性角度出发,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建立了实证模型,研究发现贸易开放有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并进一步在经济发展上产生了累积效应。在空间角度呈现与经济基础水平一致的阶梯分布。崔宏凯和魏晓(2018)的研究进一步引入了“民间投资”作为解释变量,文章采用广义矩估计方法测度了投资和结构双向冲击下整体经济发展的情况,认为产业结构优化离不开民间资本的力量。徐新华和郭露(2018)采用BBC效率模型,分析产业承接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二三产业间的承接效率具有明显的门槛特征,且分别在各自的阈值内产生了显著的发展加速和减速情况,说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在不断上升,而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趋缓。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而商贸流通业又是引领第三产业发展的中心,对此夏伟华(2017)根据三种空间计量模型测度了产业结构优化和流通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对区域内部的产业结构优化和高级化发展具备较强的作用。与之类似的是,陈含桦(2017)的研究基于省域数据空间误差模型,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城镇化及流通发展空间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经济发展的空间依赖性较强,需要流通产业的持续促进。韩琳(2017)的研究立足于我国商贸流通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展开,研究主要对现有流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高成本、低效率问题进行了对应说明。赵菁(2018)的研究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了我国三大内容摘要:自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展开了基于市场需求的结构调整,并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基于我国2008-2018年31个省市区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与贸易竞争力的关系,说明在流通产业优化过程中我国不同经济区的贸易竞争力变动情况。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面板分析发现:在全国层面,流通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了贸易竞争力的提升,流通业的外部优化效应强于内部优化效应;在分区域层面,流通业结构调整的外部优化效应呈现西部、中部、东部的分布,流通业结构调整的内部发展效应呈现西部、东部、中部的分布。在提升我国区域贸易竞争力的过程中,除了进一步实现流通产业优化外,还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现状实现内外部结构优化的平衡。关键词:商贸流通业产业结构贸易竞争力省级面板区域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与贸易竞争力提升分析商经理论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认为打造强效流通产业是提升产业结构水平的主要方式,也能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主要变量与实证模型

  (一)变量描述

  根据相关文献综述中类似研究所采用的变量,本文需要三类变量:一是竞争力指标,作为因变量;二是流通产业结构变量,作为自变量;三是相关产业经济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因变量:采用产业经济学中广泛使用的赫芬达尔指数作为流通贸易竞争力变量,本文的研究集中于产业视角,目标是不同区域内部的流通企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采用赫芬达尔指数不仅能够体现相关区域的集中水平,还能够与结构指标在量纲上形成一致。公式如下: (1)公式(1)中S是我国流通产业总体规模,Si是单一流通企业i的规模(%),表示i企业对应的市场占有率(%),n是数据库内部对应流通企业的数量。自变量:流通产业结构水平是一个较难直接反馈的变量,原因在于其产出水平并不能较好说明产业的实际发展水平,而存在较多的外部性特征。对此,本文采用区域内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来衡量流通业外部性的指标(Stru1),采用流通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来衡量流通业内部发展水平的指标(Stru2)。控制变量:考虑到宏观经济环境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本文进一步对区域内部的对外开放水平(OPEN)、市场规模(SIZE)、城镇化率(URB)及金融水平(FIN)进行了控制。对外开放水平和金融水平采用《中国市场化报告》(樊纲,2016)中相关数据代换;市场规模采用区域内部总人口对数代换;城镇化率采用城市人口占区域内部总人口比例代换。相关数据及符号如表1所示。

  (二)数据来源及模型设计

  本文选取2008-2018年我国31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地区)的省级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样本期从国际金融危机后时点开始,这是由于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逐步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应对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动,对前一阶段产生的冗余库存、杠杆进行消化,产业结构与贸易竞争力同步产生了提升。样本数据来源于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中国统计局数据库、《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8)、《中国市场化报告》及各省统计局官网的公开报表。为了消除异方差情况,本文对部分数据进行了对数化处理,从而建立了如下分析区域流通产业结构变动及贸易竞争力的回归模型:HHIi=α0+β1Stru1+β2Stru2+β3OPEN+β4SIZE+β5URB+β6FIN.

  实证分析及结果

  (一)实证分析

  计量分析过程中,由于面板类型并不一致,需要考虑各个变量的变系数、单位根及协整关系。由于本文采用了N大于T的短面板,因此不需要考虑模型的适用性问题,可以直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为了更好辨析不同区域发展的情况,本文在全国面板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了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区。模型分析软件为Stata 14.0,实证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所示的回归情况可以得出如下结果:第一,我国流通产业结构与贸易竞争力之间具备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当流通产业的赫芬达尔指数每上升一个单位,对应区域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会上升3.202个单位,流通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会上升0.572个单位,两个回归系数显著水平均在0.1%水平有效。该结果说明我国当前实施的产业结构优化策略能有效促进区域贸易竞争力水平的上升,对商贸流通业而言,结构优化产生的外部性效果大于产业本身产生的上升水平,对于工业总体发展产生了拉动。第二,流通产业结构优化的外部性特征在西部表现最明显,中部次之,东部最低,三者均显著为正。这说明我国西部的流通产业结构问题最显著,改善产业结构所产生的效应最强,而中部与东部的产业结构相对更优,对流通产业结构进行改善时,对外产生的效果相对较低。第三,流通产业结构产生的内部贸易竞争力增长中,呈现出西部、东部、中部的排序,三者均显著为正。该结果说明了我国商贸流通业内部发展实质上产生了一定的分歧,中部地区的贸易力相对较低,说明对产业间进行拟合的效用相对较差,而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内部贸易优化能力更强。这也与我国的地理分布有关系,中部地区作为联系不同区域的“缓冲地带”,不同地区的流通均需要经过中部地区,从而在中部产生了较强的流通市场需求,而中部地区无需刻意进行贸易竞争力的打造,就能够产生大于供给的需求市场,从而抑制了中部地区对总体贸易竞争力的建设。

  (二)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说明我国区域贸易竞争力的关联情况,本文对样本缩小后进行稳健性检验。稳健性检验需要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省份,数据完整性也要有所保证,本文根据区域平均GDP线左右,在东部选择江苏、浙江、福建三省;西部选择云南、甘肃、新疆三省区;中部选择河南、湖北、湖南三个省份。结果发现,在缩小样本的情况下,产业结构的外部效应与内部效应两个变量依然正关联于我国各个地区的贸易竞争力水平。同时,小样本检测所采用的省份更加接近于该区域GDP的中位水平,各个区域的效应分布依然没有发生改变,说明实证分析过程并不具备较大偏差,能够较好说明区域流通产业结构与贸易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结论第一,优化区域基础性设施及行业发展相关设施。作为影响我国贸易竞争力水平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水平不仅制约了我国迁移时期发展的空间,更是限制我国未来发展前景的主要问题,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脚踏实地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优化,相对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如何在保证发展速度的同时提高发展质量,离不开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国家在制定贸易发展策略时,应该注重对相关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市场发展的顺畅。第二,实现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间的承接,充分发挥流通产业的贸易促进效用。流通产业的一系列变革依托于第二产业的坚实力量,从本文的结论可以看到,我国流通产业效能更多的体现在外部性角度,其内部产出的竞争力促进相对较低。由此,实现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间的有效承接,有利于我国在产业标准、一体化及对外竞争中形成一致,从而能够实现整体市场的贸易竞争力突破。第三,重视市场因素在发展中的作用,实现贸易竞争力的自主突进。市场因素是微观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源泉,只有时刻保证自主盈利的企业,才能够在实现自身产业成长的同时,促进相关产业的共同突破。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我国流通业发展应该紧密结合对外开放步伐,通过市场本身的力量促进本土竞争力,从而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占得先机。

  作者:胡璇 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学院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AllSet微信公众号
说明:1、微信扫码或搜AllSet学术并关注
2、发送SCI/SSCI期刊全名告知分区
3、按提示可下载SCI、SSCI、EI期刊目录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