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浅谈大理州“十一五”环境状况

分类:旅游论文发表 时间:2011-09-20 09:23 关注:(1)

浅谈大理州“十一五”环境状况

唐建明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大理州“十一五”环境状况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论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大理州,环境状况,研究分析

一、监测站点布设和监测成果统计

“十一五”期间全州监测站点布设情况是:①地表水设监测点位49个;②环境空气设空气采样点9个,降水设点4个;③噪声全州布点354个,含功能区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区域环境噪声;④设水生生物采样点32个,含藻类、细菌总数、粪大肠菌群、水生植物。从地域分布上看监测站点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监测站点较少,见表1-1。



 



 

“十一五”期间全州监测成果:①获得水质监测数据39306个;②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获得监测数据79938个,降尘获得监测数据351个,降水酸度,获得监测数据2976个;③区域环境噪声获得瞬时监测数据681700个。其中,功能区噪声获得瞬时监测数据556800个;道路交通噪声获得瞬时监测数据101600个;区域环境噪声获得瞬时监测数据23300个;④水生生物获得监测数据8626个。见表1-2。

大理州环境监测站“十一五”期间与“十五”相比,监测数据增加7660个,空气监测数据增加66505个,降水酸度监测数据增加1324个,水生生物监测数据增加6041个,环境监测的质和量都有很大的提高。

二、污染源状况

全州重点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实现了达标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基本控制在省下达的“十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范围内,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排污许可证制度稳步推进。

“十五”期间,大理州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到了7.05万吨/天,污水处理率达到了67%。全州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2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5.4%。然而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生活污水、垃圾、粪便对环境的污染日益突出,尤其是城镇附近地区的河流和湖泊(水库)有机物污染较为明显。

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及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取得成效。实施控氮减磷优化平衡施肥技术的农田外排水中的总氮较习惯施肥削减27.7%,总磷削减49.1%,产量则比习惯施肥增产4.9%,取得了显著的节本提质增效成果。

三、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趋势

1.河流

大理州各级环境监测站对境内的元江、澜沧江水系的礼社江、沘江、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波罗江、西洱河、黑潓江、澜沧江、万花溪、白石溪等河流,共15个监测断面进行了水质监测。结果表明:

2006年全州所有河流都未达到水功能类别要求,其中西洱河水质污染最为严重。每年达到水功能类别要求的断面仅有3-5个,其余10-12个断面都未达到水质类别要求。没有一条河流或断面5年全部达到水质类别要求。普遍的污染因子是总氮、总磷和氨氮。特别是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波罗江、万花溪、白石溪等入湖河流,近两年来水质处在Ⅳ类—Ⅴ类,没有达标的断面,其水质污染呈加重趋势。

十一五期间,弥苴河、万花溪和白十溪的水质趋于好转,由劣于Ⅲ类到2005年达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波罗江、罗时江、永安江和白鹤溪总体处于Ⅴ类或劣于Ⅴ类的水平,年度变化不大。总体上,洱海主要入湖河溪的五日生化需氧量呈上升趋势,总磷、总氮平稳变化,有机污染平稳偏上升,毒物污染相对平稳。

沘江有好转趋势,西洱河、功果桥水质变差,其它河流水质较为稳定,总体处于Ⅲ类水平。

2.湖泊

“十一五”期间,洱海水质类别基本保持在Ⅲ类,主要污染因子是总磷、总氮;茈碧湖水质类别稳定保持在Ⅲ类,达到水功能类别要求;西湖水质类别为Ⅳ-Ⅴ类,主要污染因子是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总磷、总氮;海西海水质类别为Ⅲ类,主要污染因子是溶解氧、生化需氧量、总氮。

全州地表水污染源以城镇生活、农业面源为主,在洱海流域表现得更为突出。但在部分地区,如祥云县、云龙县沘江流域、西洱河—黑潓江河谷区域内工业污染(矿冶业)较重。

四、饮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趋势

大理州内十二个县市的水源地水质情况总体较好。“十一五”期间,大理市两个主要饮用水源水质满足Ⅲ类水功能类别要求。其他县市,有7个县10个饮用水源地水质达不到相应标准,占所测水源地的47.6%,90%以上属有机污染。

“十一五”期间,大理州水质下降趋势的水源地有2个,其余饮用水源水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五、环境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趋势

1.城市空气环境

“十一五”期间,全州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微粒(可吸入微粒)三项综合评价结果为:空气质量优良,各城镇的主要污染因子为总悬浮微粒。所有空气质量监测的城镇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均达到一级标准,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均达到二级标准,其中达到一级标准的城镇占44.4%;总悬浮微粒年平均浓度达二级标准的城镇占88.9%。与“十五”期间相比,空气质量好转。但大理镇2001年和2004年均未达到环境空气功能区划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的要求

二氧化硫:下关镇、巍山县城平稳偏上升,宾川县城、鹤庆县城平稳偏下降,其它城镇总体上基本持平。二氧化氮:巍山县城平稳偏上升,下关镇平稳偏下降,其它城镇总体上基本持平。总悬浮微粒:弥渡县城平稳偏上升,下关镇显著下降,洱源县城、祥云县城三年中呈下降趋势,其它城镇总体上基本持平。降尘:巍山县城平稳偏下降,下关镇、大理镇2010年较2009年有所下降,其它城镇总体上基本持平。硫酸盐化速率:大理镇、漾濞县城2010年较2009年有所上升,宾川县城、巍山县城平稳偏下降,其它城镇总体上基本持平。

2.降水酸度

全州进行降水酸度监测的有大理市、鹤庆县、宾川县,5年内没有出现过酸雨污染。

大理市下关镇、大理镇降水pH值平稳波动,鹤庆县城呈下降趋势,有趋于酸化的态势。

总体上看,环境空气质量稳定并趋于好转,“十一五”期间州内无酸雨污染。

五、城市声环境质量状况及趋势

1.交通噪声

“十一五”期间在进行交通噪声监测的县(市)中,全州7个县(市)开展了交通噪声监测,监测交通干线总长最大78.14公里,交通噪声平均59.5~82.0分贝之间。交通噪声达标城镇5个,占71.4%,大理市2006、2010年交通噪声超标,宾川县城五年交通噪声均超标,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最大为82.0分贝,属较重污染。

大理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属轻度污染的水平,与“十五”期间相比,平均车流量大幅增加,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基本保持同一水平,但大于70分贝路段所占比例有所增加,污染呈加重趋势;漾濞县、弥渡县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属好水平,与“十五”期间相比,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有所好转;宾川县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属重度污染水平,与“十五”期间相比,交通噪声污染呈加重趋势;巍山县、洱源县、鹤庆县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属较好水平,与“十五”期间相比,巍山县大于70分贝路段所占比例有所增加,污染呈加重趋势,洱源县与“十五”期间持平,近两年呈下降趋势。

2.功能区噪声

“十五”期间在进行功能区噪声监测的县(市)中, 1类区昼间大理市和永平县的平均等效声级达标,达标率为25%,夜间漾濞县、弥渡县、永平县、洱源县和鹤庆县的平均等效声级达标,达标率为62.5%;2类区昼间大理市、漾濞县、永平县和鹤庆县的平均等效声级达标,达标率为50%,夜间大理市、漾濞县、弥渡县、永平县、洱源县、鹤庆县的平均等效声级达标,达标率为75%;3类区只有巍山县昼间的平均等效声级不达标,达标率为83.3%;4类区大理市夜间的平均等效声级不达标,巍山县昼夜的平均等效声级不达标,白天达标率为75%,夜间达标率为50%。5年中没有一个县连续3年昼夜全达标的功能区,只有个别县的个别功能区在个别年份昼夜全达标。

与“十五”期间的2004年相比,噪声污染大幅降低,声环境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3.区域环境噪声

“十一五”期间大理市和弥渡县的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均为54.1分贝,相当于普遍达到国家标准中的1类区域标准。

从总体来看,“十一五”期间在进行功能区噪声监测的县(市)中,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六、环境要素变化趋势预测

对比2006-2010年向环境排放的各类污染物量,递增率,找出环境质量变化的态势;分析2001-2005年环境要素变化的态势和目前对环境的治理与保护状况,预测未来的环境要素变化趋势。

1.大气环境质量

对比2006-2010年向大气环境排放的各类污染物量、递增率及空气污染因子变化态势,未来大气环境变化趋势将随着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环境管理的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二氧化硫、悬浮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等大气污染因子浓度呈下降趋势。全州大气环境会保持原有状况,继续稳定在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一或二级。

2.水环境质量

对比2006-2010年向水环境排放的工业废水、城镇生活废水及其污染物情况、水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态势,未来水环境质量随着节约型社会的提倡,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推行,工业废水、城镇生活废水及其污染物将逐年减少;加上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环境管理的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洱海保护治理“六大工程”的实施;西湖的综合治理;洱海、茈碧湖、西湖和海西海的水质、洱海入湖河流和出湖河流,即弥苴河、罗时江、永安江、波罗江、万花溪、白鹤溪、白石溪和西洱河等河流的水质将优于现状水质。其它河流,沘江、黑潓江、澜沧江也会随着周边企业废水废碴的回收利用,清洁生产意识的提高,水质将向好的方向变化。

3.声环境质量

对比2006-2010年声环境状况和变化态势,未来大理州声环境状况变化将是: 1类和2类功能区随着社会各阶层人士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对居住条件的要求增加;环境监管力度的加强,噪声污染将减轻。3类4类功能区噪声将保持现有状况,但随着家庭拥有车辆的增加,交通噪声污染加大,声环境总体质量会下降。

七、对策措施

(1) 进一步加强和巩固重点源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工作;由于全州生活污染物处理率不高,其排放已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十二五”期间应加快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2) 至“十一五”末州内主要水体(河流、湖库)水质趋于稳定,但部分水体有进一步劣化的趋势,污染源以生活农业面源有机污染物为主。为此,应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建设好城镇生活污水和村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生态有机农业,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十二五”期间大理州各县饮用水达标率低,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必须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严格执行饮用水源保护法律法规,同时加大生态工程治理的力度,对保护无望或不可能治理的个别县饮用水源,应尽快实施改水工程。通过全州饮用水源地的治理和改建,使人民群众喝上放心的水。

(4) “十二五”期间环境空气质量稳定并趋于好转,首要污染物主要是总悬浮微粒,今后在巩固重点源达标排放治理成效的同时,应加大治理建筑施工、矿山开采、道路扬尘等无组织排放的力度,同时做好裸露地表的绿化硬化工作。永葆大理的碧海蓝天,使人民群众呼吸上新鲜的空气。

(5) 与“十一五”相比,功能区环境噪声污染大幅降低,声环境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但随着州内机动车拥有量的增多,道路交通噪声呈加重趋势。为此,应加强交通管理,抓紧修订《大理市交通噪声管理办法》,同时制订《大理州交通噪声管理办法》,认真做好机动车辆的定期检测检修工作,增加城市道路的禁鸣区段。

(6) 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抢救性地建立一批重要的自然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实施有效保护。

(7) 切实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8) 完善各县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加强全州环保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9) 增加和恢复各县环境监测站点,特别是建设好西部地区的监测站点,使全州的环境质量状况能够得到及时完整的反应。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AllSet微信公众号
说明:1、微信扫码或搜AllSet学术并关注
2、发送SCI/SSCI期刊全名告知分区
3、按提示可下载SCI、SSCI、EI期刊目录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