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建筑方案设计方法探析

分类:建筑设计论文发表 时间:2012-06-18 09:50 关注:(1)

  摘 要:根据目前的建筑方案设计现状,通过系统分析,总结了建筑方案设计的思维方法和设计程序,以期为广大建筑设计工作者和注册建筑师备考人员提供指导,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关键词:建筑方案设计;图示思维;设计方法;设计程序

  前言

  建筑方案设计是根据具体环境条件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空间环境建构过程,是一种运用图示思维解决设计矛盾的过程,其本质是生活设计。图示思维即借助徒手草图的方式及时迅速地记录下头脑中不稳定的、模糊的设计意向,使其成为可感知的图形,一面进行功能分析的逻辑思维,一面就方案的平面布局进行思考。

  一、任务书的解读与分析

  1.1 理解设计任务书是进行建筑方案设计的前提通过阅读设计任务书,建立明确的设计目标,了解建筑类型、建筑规模及场地周围的建筑环境。不论建筑类型熟悉与否,都应该通读并理解设计任务书,尤其是任务书中的规划要点、特殊要求及任务书所提供的功能关系图必须仔细分析,做出标记,避免方案构思时遗忘和疏忽。

  1.2把握设计书的核心问题

  设计任务书并不是每一句话都对设计本身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任务书中会存在必要条件和干扰条件。必要条件通常有用地概况、规划要求、建筑组成、功能流线关系和设计要点等,这些条件是阅读设计任务书时应该把握的核心问题,也可以说是建筑方案作图考试的评分点。干扰条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陷阱”,把握设计书的核心问题是避免建筑方案的设计思路、设计方向出现差错,为建筑方案构思奠定正确的基础。

  二、总平面内外条件分析及其总平面设计的完善

  2.1总平面内外条件分析

  主要是确定出入口及图(建筑物)底(室外场地)关系。通过分析人从哪里来确定主、次出入口的定位范围。分析人、车、物(建筑物)三者的关系,确定图的位置,图的形状。主要人流从哪一个方向,哪一个部位进入用地,这是做任何一项建筑设计首先要分析的内容,是一个事关建筑布局成败的第一关键问题。

  总平面设计从对场地外部条件入手,简单说就是三个分析(见图1)。

  图1 某文化艺术中心总平面分析

  第一是人流分析。根据外部主要人流来向确定场地主要出入口位置,根据次要人流来向确定场地次要入口,工作人员入口可以利用场地次入口解决,因为使用时间的不同步不会产生人流交叉。第二是车流分析。在场地周边的次要道路上确定车流入口,同时考虑场地内部建筑物的环形消防通道,并就近设置出口,避免人、车交叉。场地停车场出入口和地下车库入口要与广场产生对话关系。至于内部停车流线和外部公共停车流线,可以按停车场地的不同位置来区分,内部停车位要靠近工作人员建筑入口,而外部公共停车位要靠近建筑物公共功能区的次人口或位于建筑主次出入口之间。第三是景观及环境分析。根据对场地及周边环境的分析,确定建筑物朝向、建筑物公共功能区和辅助功能区的大致位置。一般来说,场地主入口对应公共功能区,场地次人口对应辅助功能区,建筑公共大空间对应外部景观,临街预留集散广场等。

  总平面设计的第二步是内部条件分析,可以总结为两步。第一步是根据任务书提供的1、2层建筑面积表和功能关系图对建筑功能及各功能之间的流线进行分析,确定建筑物内外功能分区中各含有几个部分,哪些位于2层,哪些位于l层,由此确定建筑的出入口个数和大致位置,计算出建筑占地面积,为完善总平面设计和平面功能的构思奠定基础。第二步是总平面功能分区。针对应试者对总平面设计的盲目,笔者提出了在总平面设计中,把建筑物、地面停车场、绿化景观、道路系统、集散广场等要素看作是总平面设计中不同的功能分区,按照建筑平面功能分区的思维方法展开总平面设计,按照建筑方案设计功能分区的思维方法进行总平面布局。

  2.2总平面设计的完善

  总平面设计的完善应该是建筑方案设计的最后环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1)用地边界的完善设计。除车流出人口外,用绿化带围合用地边界:与其它场地的边界和场地内部功能区可以采用透空围墙或低矮的绿篱分隔;与城市绿地可以用绿化带划界。

  (2)停车布局的完善设计。对外非机动车车位设置在场地主要出入口附近的外部或内部,沿路两侧设置为佳;机动车从场地次入口进入;对内停车靠近工作人员建筑入口;根据任务书要求设置出租车排队区,如果排队流线过长,可以考虑双股或三股车流排队;根据任务书要求设置公交车或班车上下点;通过绿化或道路缘石(人行道)来限定人流和车流通行。

  (3)绿化景观完善设计。建筑周边绿地镶边,防止行人、车辆贴近建筑;在大块绿地中划分出区域,布置几棵简单的树;内部庭院简单布置道路和绿化;在主入口的广场布置旗杆位置(单数)并用文字标注。

  三、平面设计功能分区和设计程序

  3.1在“图”中确定使用、管理、后勤三大功能分区,并与场地主、次出人口相对应。也可以进一步归纳为对外区、内区或活动区、安静区两大功能区,简化设计矛盾。

  对于功能复杂的建筑类型,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对所有功能房间逐一无疏漏地通过功能关系图进行分析,那么,我们就会陷入自设的功能迷魂阵。因为,几十、成百个房间我们一时无法搞清它们有机的内在联系,而一旦陷入对个别房间的孤立分析,就会失去对方案全局的把握,因此功能分析的方法需要从功能分区开始。把握这种功能分区分析方法的好处:a.无论怎样分析此区的房间不会分析到彼区去;b.各区域房间的变化关系,不会影响功能大分区的协调关系。

  3.2对各功能区分别进行房间布局,先竖向功能分区,再水平功能分区,确定相互位置关系。

  各功能区内的房间,哪些应该上楼。哪些房间可配置在下层,这是在进行平面功能分区分析前设计人员先要决策的。也就是说竖向功能分区具有优先权,只有配置好竖向的功能分区才能进行各层的水平功能分区,当然两者是互动的,是在相互调整关系的过程中逐渐把功能分层布局敲定下来。竖向功能分区的原则是:功能合理;结构合理;功能能结合空间形式变化。

  3.3确定交通布局。

  包括楼、电梯位置,走廊的布置。垂直交通的手段有楼梯、电梯和自动扶梯,而水平交通主要是通过走廊的布置来实现的。根

  据无障碍设计的要求,公建方案中无障碍电梯是必须设置的。

  3.4确定卫生间布局。

  对于卫生间的布局,其基本原则是将它设置在公共区为宜,一般布置在公共区的门厅边或楼梯旁。布局在两功能区域间的结合部,且与楼梯结合在一起,这是在公共建筑中处理楼梯与卫生间关系的一般手法。

  3.5建立合理的结构布置,包括结构选型,以及确定符合使用要求并接近面积规定的开间、进深尺寸,然后将图示功能布局纳入结构体系中。

  从结构的层面上来讲,越是简洁规整的格网,越有利于结构布置和结构计算。在简单几何形如方形、矩形、三角形、六边形等的结构格网中,尤以方形、矩形最为常用。因为它们是人们所熟悉和接受的图形,不仅易与室内家具的形式、配置取得和谐,而且有利于方便施工。因此作为建筑的结构选型方案应以矩形作为首选,这是因为同样面积的房间,矩形柱网比方形柱网所产生的室内柱子更少些。从框架结构柱网经济合理的开间尺寸来说以5 m一8 m为宜,同时应结合具体的建筑类型对开间尺寸的要求来定。至于柱网的跨度尺寸,可以从下述两个因素来考虑:a.在符合框架结构合理的要求下尽可能取较大尺寸;b.在若干开间尺寸已初步确定的情况下,根据房间的面积很容易得出跨度尺寸。结构格网确定后要把图示功能布局纳入上述结构体系中。

  3.6调细部。

  首先适当调整个别房间的比例、尺寸,使平面设计更趋完善。同时检查结构系统是否合理,防火分区是否满足,无障碍设计是否到位,并完善总平面设计。例如某个房间面积符合任务书要求,但平面形状长宽比超过1:2近似走廊空间;或者某个房间原本空间形态完整,却被另一后置房间占去一角,形成L形房间;或者出现多个有锐角形态的房间;或者开间种类太多,造成一个面上的窗户大小不一,或窗户宽度虽然相等,但窗间墙宽窄不一;或者平面构成零乱,房间组合随意性大,明显缺乏章法等等,这样的平面其造型很难令人愉快,必须调整这类房间的比例、尺寸,完善平面设计。

  其次要推敲结构柱网是否合理、完善,是否需增减柱子。还要检查防火分区面积是否超过了规范要求,以确定防火分区的数量,并复核楼梯数量是否满足每个防火分区疏散要求。接着检查无障碍设计是否满足规范要求,主要考虑三方面的问题:a.主入口平台、雨篷和坡道的设计;b.公共空间部分需设一部无障碍电梯;c.在男女公共卫生间旁要增设独立的残疾人厕所。

  四、结束语

  建筑方案设计能力的提高需要进行长期的设计知识、资料、经验积累和建筑师本身素质的提高。建筑创作,不仅仅是遵循规范,还有无限的内涵在其中,灵感来自生活。一个好的建筑作品是生活的不断积累和沉淀的结果。只有在不断的建筑实践中始终坚持运用正确的建筑设计思维方法,加深对建筑设计功能的思考,追求对建筑设计风格的创新,在成功或是失败中总结经验,才会真正提高自己,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黎志涛.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建筑方案设计(作图)应试指南(第四版)[M].北京:中国工业建筑出版社,2010:1,21,46,128.

  【2】谢伟,史志攀.浅谈建筑设计优化的措施[J].山西建筑,2009。35(20):37-38.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AllSet微信公众号
说明:1、微信扫码或搜AllSet学术并关注
2、发送SCI/SSCI期刊全名告知分区
3、按提示可下载SCI、SSCI、EI期刊目录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