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分类:机电一体化论文发表 时间:2021-03-23 10:07 关注:(1)

  工学结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个大环境,分析人才需求现状和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和弊端,构建“1230”工学交替及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同时为企业输送大量专业化人才,这是一种双赢选择。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要求,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未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应在4个方面着力:一是要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二是要强化企业主体作用深化校企合作;三是要拓展职业院校服务职能;四是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中国制造2025》总体部署,在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以下简称“综改区”)创建国家“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山西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唐槐校区位于综改区核心区域,在工学结合这样一个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为全面提升学院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以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为契机,依托综改区高端装备制造群集的企业,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积极探索适合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之培养出现代企业需要的、合格的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

  1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山西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综改区建设发展基本情况,在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机电工程系派出部分教师深入到综改区内多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进行详实的调研,了解了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的岗位人才需求状况,以及企业对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的知识、素质和岗位能力要求及变化趋势。通过调研发现,企业人才需求的主体是高职学生,一线操作人员和销售维护人员多为高职高专学历,占到企业用工总量的65%以上。未来几年综改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对高职类技能人才的需求将达到6万人左右。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的人才供不应求,可从事的技术岗位为操作工、维修工、安装工、管理员和营销员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企业也看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与解决途径

  通过调研分析,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合理的,基本能满足企业对相关人员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但是,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专业课教学的实践环节薄弱、单一,很少能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情景和工作环境,让学生深入企业了解、学习、参与和体验企业的工作过程。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目前,学院与一些企业的合作还是浅层次的。为提高人才培养的精准性及实用性,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需不断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大共同培养的融合力度。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加强优质课堂建设,根据岗位需求和典型工作任务重组、序化教学内容,将企业工作任务引入到教学中,逐步执行“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突出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解决现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重要途径之一是学校与企业构建良好的利益共享机制,开展全方位和多角度的深度合作,保证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在这样的合作机制下才能提高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才能真正把新型的、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地,才能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就业竞争力强、能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实用型人才。产教融合下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破目前学生学习的惰性,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作为企业也能招到适合自己需求的专业化人才,这是一种校企合作下的双赢选择。

  3“1230”工学交替及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的定位是以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培养面向工矿企业生产一线,服务于机电技术岗位,能从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院与江铃重汽、立讯科技等企业对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了全方位和多元化的深度合作,利用企业工作现场和最新的生产技术,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围绕职业岗位需求,创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校企两方深度融合,三出校门三入企业,实现零距离就业上岗”为特征的“1230”工学交替及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1]。“1230”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为“1条主线、2个主体、3次实习、零距离就业”。“1条主线”,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具体指重点培养学生对机电设备的综合维护和管理能力;“2个主体”指学校和企业2个主体,通过校企深度融合这个主要途径体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3次实习”指在人才培养周期中3次出校门、3次入企业,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融合、工学交替,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零距离就业”,主要是指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和“三入企业”的人才培养形式,使学生毕业时的岗位技能符合企业员工的要求,通过工学交替使学生在企业能接触到生产实践或工程项目,毕业前就能上岗工作,真正实现就业的零距离。

  4“1230”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4.1实施步骤

  第一学年在学校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学习任务。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加强机械制图、CAD、传感器应用等课程的教学,同时利用校内实验实训室,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专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学年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实施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缩短理论教学周数。第三学期安排2周在企业完成专业认知实习,使学生认识职业环境,了解职业性质,结合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第四学期利用合作企业实习基地,进行2~4周的生产实习,企业派出技能骨干和一线管理者担任兼职教师,可以采用“一师多徒、一徒多师、一徒一师”等多种形式,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对接、实训基地和车间的对接、专业和产业的对接、教师和师傅的对接、学生和员工的对接,依托实际生产环境,侧重于机电设备维护与维修等专项技能训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过两道门槛,学校的学习体系和企业的岗位任务、就业体系相互融合,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将来就业的竞争力。第三学年主要完成专业特长课程的学习和到企业的更岗和顶岗实习。第五学期以更岗实习的形式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进一步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第六学期,通过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确定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由企业指定师傅和学校指派专业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指导,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完成岗位专项技能训练,使顶岗实习与毕业后的就业相结合[2]。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对学生共同指导、管理和考核,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遵守规范等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使学生具备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2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实施的具体要求,调整专业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要始终遵循“职业能力培养”这条主线,对现有课程进行科学调整。可以根据企业工作岗位的需求,结合专业知识需求,适当开设到企业进行实地学习的课程。以企业为主进行教学的课程,学生完全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发展来自主选择课程[2],增加提高技能的学习机会。在校企深度合作、工学结合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实施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组织邀请机电行业的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学团队,围绕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所涉及的相关岗位及领域,共同起草制订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标准。

  5结束语

  校企合作下改革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制造2025》把智能制造发展战略作为九项战略任务之一,在这个环境下,对于从事设备修复、维护、管理等的人员会有更高更新的要求,加大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双主体”育人,既可以解决企业的用工问题,大大降低企业对于新员工的培训成本,又使学生的就业问题得到了解决,可以实现校企双赢[3]。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职业教育的本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适应社会需求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来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常立.试论高职院校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企业导报,2012(19):159.

  [2]魏永辉,丁晓军.基于现代学徒制下的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的探索和实践[J].时代农机,2016(9):121-122.

  [3]裴利霞.现代学徒制下的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8(21):243-244.

  作者:李铁莲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AllSet微信公众号
说明:1、微信扫码或搜AllSet学术并关注
2、发送SCI/SSCI期刊全名告知分区
3、按提示可下载SCI、SSCI、EI期刊目录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