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快速发表支持服务,英文论文发表,核心期刊发表,SCI/SSCI杂志咨询的权威机构平台
期刊目录网,论文发表,专业论文指导,核心期刊,评职称论文发表

热门问题

热门搜索: 论文发表注意事项 || 河北省正高级职称评审条件|| 第一作者就是通讯者吗|| 学术论文的标准格式以及字号||

融媒体语境下学术期刊发展的定位

期刊目录网文学论文发表2021-01-08 10:42关注(1)

  随着我国互联网和手机移动终端的不断普及与发展,信息传播领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以APP为代表的多种出版模式的兴起,对我国传统学术出版模式带来了革新性的影响,有挑战,也有契机。融媒体语境下的学术期刊,在大数据基础上整合优质资源、精准出版、按需推送等,发展专业化、精细化,是学术期刊今后及未来的生存和经营模式。

融媒体语境下学术期刊发展的定位

  一、融媒体下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的历史沿革

  融媒体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载体的新型媒体。全面整合与媒体有关的人力、内容、渠道等,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是以发展为前提,以扬优为手段。其与新媒体和自媒体有本质上的区别,自媒体是组织机构或个人通过网络途径向外发布自己的观点与新闻的传播方式,强调的是网络环境中的“个人权利”;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强调的是媒介的网络性、移动性和互动性,重点在于“新”。而融媒体的重点在于“融”,优势是互为整合、互为利用,把优势发挥到极致,进而扩大传播媒介的传播范围,提升传播效果。[1]融媒体语境下,只有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着力创新工作理念思路,深化媒体内部体制机制改革,才能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尽快从相加迈向相融。学术性是学术期刊的立刊之本,丧失了学术性,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学术期刊从创刊之初,就始终坚持这一办刊宗旨。1949—1977年:发展萌芽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科技期刊数仅约50种,占比不足1%。从1956年,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随着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学术期刊复刊15种,创刊117种。1978—1999年: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学术期刊初步形成了物理学、生命科学、医学等内容的科技期刊集群,覆盖面进一步拓宽,创刊约3180种。随着1987年互联网的进入,期刊出版迈入了数字化转型的时期。2000年—现在:转型发展时期。2002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清理整顿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通知》,2004年发布了《关于开展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此系列通知旨在解决期刊同质化、类同化发展。2007年《关于高等学校出版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发布后,清华大学出版社等18家出版社转企。随着新媒体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2014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媒体融合的政策文件《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年新闻出版业的转型升级的思路日趋明确,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取得较大突破。在上述背景下,大众出版和教育出版正在通过服务模式的多元创新、内容运营能力的提升,来进行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一些学术期刊也都发生了变化,但由于高校学术期刊自身的小众化特点,很难获取足够的经济效益实现自我生存,无法实现迅速转型,因此转型面临重重困难。

  二、融媒体下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现状

  (一)我国学术期刊传播路径的主要形式

  一是加入各大数据库进行传播,将纸质期刊转化为数字化期刊,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超星等,利用数据库优先出版功能实现期刊的数字化改造和网络传播,借助第三方数字化平台实现学术资源的再生产。二是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传播,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独立开发APP,第三方数字平台等,与作者互动,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以第三方数字平台为例,很多学术期刊实现了全网络化办公,开始独立开发远程采编系统,也有的采用专业的期刊稿件远程采编系统,以玛格泰克、勤云等为代表,尤其是玛格泰克目前已经应用于全国的2000多个期刊、十几家出版社。[3]第三方数字平台实现了稿件审理流程与生产流程的无缝整合系统,缩短了期刊出版周期、减少了编辑工作量、提高了数据质量,为同行评议学术期刊和其他运行模式的期刊,提供了一套标准的在线稿件处理平台。三是利用自身的期刊网站进行传播,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的专业学术刊群为依托的微信公众号“壹学者”平台,提供了比较完善的功能应用,是全新的专业学术阅读平台。依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优质资源,“壹学者”收录了137种优质期刊,60万篇精彩文章。通过学者实名社交、专业的同行评议、快捷多元的传播,“壹学者”为广大学者提供了权威的学术评价体系和传播服务。自成立之日起,“壹学者”被称为“口袋里的学术生态系统”。[3]

  (二)融合深度不断加强

  随着媒体融合的大潮对整个传媒产业的席卷,对期刊界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与动荡。在融合过程中大多数学术期刊做到统筹各类媒体平台和渠道,从内容生产到产品销售、市场反馈等诸多环节来推动融合的深度。学术期刊的核心在内容,数字期刊的基础也是内容,好内容才是王道,内容与媒体融合建设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基础。运用多元化的传播手段融入数字出版,对内容进行深加工,挖掘内容的内外部特征,将信息快速地传达给用户,有效粘合受众群体,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信息获取体验,方便用户查找、利用信息。利用数字化创新拓展学术期刊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发展由期刊带来的衍生出版和周边产品,增强与用户之间的黏性等。

  (三)集群化模式初显

  集群化模式力图凝聚社会科学的研究力量,发挥网络的群体效应,形成集群化优势,并通过集群化,达到规范化目的。现在出现的集群模式多为出版单位集群、学科集群、行政力量集群、网络平台集群[4]模式。以学科专业集群为例,当前影响较大的中国地学期刊网,是采用一个会员账号,实现一站式浏览知识比较、知识评价、知识推送、科技查新、向多个期刊投稿一体化等功能。学科专业集群有显著的融媒体传播优势,将学术成果聚集到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学术论文数字发布平台上,如中国科技期刊网、中国光学期刊网、学者在线等,这些平台在创新发展、学术传播、管理方式上均取得了一些成绩,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融媒体下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术期刊的主导地位缺失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一些学术期刊社因规模小、实力弱等原因,无法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数字化建设,多是选择与学术研究网站合作,如知网、万方、维普等平台,这些数据库与学术期刊的合作,在客观上提高了学术期刊的数字化程度,但不排除他们自身的商业利益,因此学术期刊的学术传播价值无法真正得到体现。各大型数据库之间,又缺乏统一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标准,没有深层次、整合性地利用数据,读者不能完整阅读期刊,不能感知期刊的整体学术水平。各家学术期刊成为内容的提供者,不能反映学术研究的全貌,无法体现自身风格建设。学术期刊应实现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在新媒体平台上的真正融合。

  (二)学术期刊数字化流于形式

  目前,高校学术期刊已经认识到数字化转型和媒体融合的必要性,先后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但这都处于利用数字技术,将纸质媒体的内容简单数字化的阶段。许多平台和期刊的网站只是将平面内容数字化,没有对采编、刊发内容、经营流程进行数字化改造及创新,出版流程也停留在无纸化办公的阶段。[5]微信、微博、自身网站的内容更新迟缓,缺少传播对象———作者、读者及编者之间的有效互动,未能满足读者阅读和创新知识服务的需求,更不能保证传播效果。学术期刊依然停留在一次生产,单向传播,不能满足文化产业的发展,只注重作者的学术水平,未能与读者建立起主动联系,大部分内容属于重复建设。

  (三)管理经营方式对融媒体运营带来困境

  各高校对主办期刊的管理方式主要有:一是统一集中管理期刊编辑部,主管单位统一网页或链接传播;二是虽然统一管理期刊编辑部,但网页或链接则按期刊分散传播;三是按照期刊分散管理,但主管单位统一网页制作传播。高校主办的期刊在管理方式上虽形式多样,但却处于毫无规律可寻的管理状态,加之高校学术期刊均不具备法人资格,难以树立品牌形象和融媒体传播效应。运营上,学术期刊的经费通常来自稿件的版面费和高校拨款,申请校内的经费支持十分困难,期刊的运营受到经费的制约较大。一方面审稿费、作者稿费标准偏低,无法实现优稿优酬以吸引高质量的稿件;另一方面经费缺乏导致印装质量不高,无法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大多数期刊只能实行低成本运作,高校学术期刊的转型还处于探索阶段,经费不足严重制约着期刊的长远发展。加之,高校学术期刊自身的学术性、专业性和小众化特点,很难迅速转型,也无法获取足够的经济效益实现自我生存。

  四、融媒体下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发展定位思考

  (一)聚焦用户需求,为用户创造多元价值

  一是将读者上升为用户。融媒体时代,吸引用户、培养用户是融媒体的新内容。变受众为用户,以用户理念取代受众理念,这是融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本质区别,也是融媒体获得并扩大目标人群的关键。新技术带来的一个变革就是UGC(用户贡献内容)的大量产生,学术论文的作者、读者不再被动接受内容传播,用户生成的新观点、新设想可以为期刊提供新的选题策化内容,从受众成为了参众,人人都可以成为学术论文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用户成为学术论文生产及媒体运营的起始点,也是终极目标。二是提升服务用户意识。高校学术期刊要深入研究读者需求,针对用户的需求引领工作,把集聚用户、服务用户作为期刊内容创新及办好学术期刊的评价标准。[3]开展面向用户的各种增值知识服务,如查新、定题、知识报道、论文评审、成果评价等,实现知识共享。借助融媒体的优势,深入挖掘有价值的学术资源信息,以用户为中心,提供线上线下的售后服务。线上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与用户交流互动,建立用户数据库,传播科技前沿信息;线下通过细分用户,精准推送最新论文,与作者一起开展论文的宣传推广。以学术机构为平台组织学术会议,帮助用户及时参与学术交流,掌握学术动态。三是针对不同用户采用定制式服务。在融媒体时代,用户的数量和关注程度决定期刊的价值,加强对用户资源的细化和管理,建立各类相关人员的数据库。借助融媒体的技术与手段,使用户的科研方向、选题决策和学术活动与刊物相契合,服务于用户及其阅读研究的全过程,提高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6]在服务平台上,用户申请项目、参加会议、建立组群,发布自己的成果,包括学者个人的兴趣爱好等,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自助式的“按需出版”模式。

  (二)保持以内容为王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特色

  内容是学术期刊的灵魂所在,应树立学术期刊以内容为王的核心理念。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学术期刊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学术期刊的办刊经验,利用互联网技术,坚持正确而鲜明的学术导向,把最符合读者取向要求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地出版规划,生产和推出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赢得读者的青睐,从学术期刊千刊一面的模式中挣扎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在互联网时代谋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坚持学术本位,以全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科学的平台来打造“内容为王”,促进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必须注意形式融合和内容生产的平衡,在此基础上谋求更为多样化的融合发展路径。[7]可以预测,未来学术期刊的竞争将是内容之争,有了强势的内容,学术期刊就具备了核心竞争力。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式将会更加丰富多样。

  (三)实现集约化经营

  西方国家的学术期刊普遍采用集约化经营模式。如剑桥大学出版社和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学术期刊在150种左右;斯普林格出版集团和爱思唯尔出版集团出版的学术期刊达1000种。集约化经营是指将期刊按专业领域发布在不同的网站上,便于管理与信息梳理,在编辑部内部将编辑权与经营权分开,分工更加精细,专业的策划、营销人员发展期刊的对外宣传、印刷、发行工作,使高校内部的期刊统一管理、统一出版;资源平台上,通过优势刊物和领头项目及编辑与作者的深度沟通积累,带动期刊集群化发展,通过期刊集群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来增强加盟期刊的认同度和用户黏性,[4]实现各刊之间真正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集约化经营有利于实现学术期刊之间的资源共享,降低学术期刊的成本,进一步延伸、强化学术期刊的品牌。从管理层面进行调整,打破分散传播的现状,以直属单位为主体集中力量办刊,实现高校学术期刊集约化经营。总之,随着融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在倡导融媒体的大环境下,应确定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定位,从为用户创造多元价值,保持以内容为王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特色目的出发,实现集约化经营等方面推动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创新发展。

融媒体语境下学术期刊发展的定位相关论文:

新媒体下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
编辑加工能力提高学术期刊出版
新媒体下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学
媒体融合下科技期刊发展路径
新媒体下短视频制作及传播策略

上一篇:本科生毕业设计现状及应对措施
下一篇:跨文化交际下英语禁忌语文化

网站首页 论文发表 期刊咨询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评审条件 论文发表常识 出书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