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色彩在艺术品中的灵性

分类:艺术设计论文发表 时间:2019-05-21 10:52 关注:(1)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的是色彩在艺术品中的灵性的内容,本文作者就是通过对色彩艺术品的相关内容做出详细的阐述与介绍,特推荐这篇优秀的文章供相关人士参考。

色彩在艺术品中的灵性

  关键词:色彩艺术品自然视觉

  一、艺术品呈现出的色彩律动

  万事万物皆有色彩。这个世界,不存在绝对的黑、白、灰,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黑、白、灰全是环境使然。瑞典表现主义画家约翰内斯伊顿曾利用色彩帮助一位织造厂经理解决问题。织造厂生产出红底黑条的领带绸布,然而黑条在红底的绸布上呈现出绿色。对此,伊顿提出的解决办法是用略带褐色的黑纱线编织。这样,就能够让纱线在红底上呈现出黑色。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造的物体,都会向周围投射出自身的色彩。从该物体反射出的色彩,会对周边的物体产生影响。这种现象能够将物体融于环境,从孤立的个体中解放出来,形成一个组。苏州园林就是人造色彩与自然色彩结合的优秀案例。园林以黑、白、灰的建筑、假山为背景,随四季变化的树木为主体,多彩的花卉为点缀,构成了一幅优雅、协调的画卷。色彩鲜明的植物在阳光下将自身的色彩反映在整体环境中,在视觉上呈现出“无色”的背景建筑,假山沾染了周边植物的灵性,富含生命的气息。《高山湖泊》(图1)是约翰内斯伊顿少有的风景画,创作于1936年。黄色一般被认为是阳光的代表,它出现在画中物体的受光面,无论是山、树还是草,都展现出或明亮或暗淡的黄,这是阳光普照大地的表现。虽然画中没有出现太阳,但观者依然可以清晰地感知阳光明媚、温馨烂漫的环境。湖面上、远山前、近山脚,飘荡着白的朦胧,此为正在消散的雾气,它对周边山水树屋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减;蓝色、冷峻的山,化为树木的阴影、暗面,把太阳没有直接触及的地方落入画面空间的深处;绿色,充当着黄与蓝的调和者,是它们相融后的产物,柔和了画面,减淡了色彩冲突,营造出静谧、淡雅的画面效果。

  二、色彩在艺术品中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

  火焰产生光,光又产生色彩。在物理学上,色彩的本质是光的波长和辐射,是一种能量。色彩蕴含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是对人们具有影响的辐射能量。如:红色使人高昂、兴奋;蓝色使人冷静、沉着;等等。色彩容纳着人的精神内涵。美国抽象派画家马克罗斯科说:“我对色彩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其他的关系并没有兴趣……我唯一感兴趣的是表达人的基本情绪,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等等。”马克罗斯科通过大量纯净的色彩,把他的情绪放置在画面上。这种强大的精神力、生命力,突破了二维空间的限制,感染着观者,使观者能够通过作品与创作者进行精神上的交流。色彩既是自然生命力的信号,又是外在生命存在的证据,散发着生命的律动,在意识深层影响着人们的感知。

  三、色彩在艺术品中与自然的迎合

  如同语调为口头世界增添色彩一般,色彩也为精神表现赋予形式。太阳光照射到物体后,物体吸收一些、反射一些,被反射的光经由人眼传至大脑,让人有了色彩的感觉。在某种程度上,色彩并非物体固有的特性,而是人类大脑所反映得来的。色彩信号在大脑中传送,唤醒人类对于自然的感受。不同的物体、不同的颜色,刺激着人的大脑,激发人的感性认识,如愉悦、惶恐、安逸、紧张等。在彩色电影出现之前,电影画面是没有颜色的。在画面表现中,植物、天空、大地都是灰色的,甚至将两个物体的颜色提取出来,结果可能是一样的灰度。然而,观众对此丝毫不感到奇怪。观众视灰色的天空为蓝,视灰色的大地为黄,视灰色的树叶为绿。色彩,已然根植在人的灵魂深处。黑白电影将五彩斑斓的世界去色,人脑则为其重新上色,这一过程不需要人的主动思考,而是直接、本能的。自然是多彩的。这句话体现出自然在人眼中的表现。科学研究证明,多数动物的眼睛能够分辨的颜色较少。事实上,黑、白、灰也是色彩。《火焰》(图2)由约翰内斯伊顿创作于1961年。这幅画不仅表现出火焰的温度,而且把火焰的化学、物理现象呈现出来。画面中大幅的黑、白、灰从中间向两边延伸,仿佛在画面上,有一团火焰正在燃烧,这是一个动态的、正在进行时的表现,而非一个火焰的静帧。《火焰》并没有描绘具象的火,而是描绘出火在自然中形成的现象。这是一幅没有火焰的画面,却更能让人感受到火的炽热。热抽象代表人物瓦西里康定斯基的作品《天蓝》(图3)创作于1940年,在天蓝色的背景上,无规则的色块构成着或大或小不同的图案。这些图案宛如海洋中的生物,又如同扭曲的人造物。治愈性质的蓝色定下了画面的主基调,五颜六色、光怪陆离的图案能够引发观者的心灵感应,令人觉得有趣。人从自然出,艺术由人造。人从自然中汲取思想,艺术品的内在就是自然的表现,人不可能脱离自然,更不可能远离自然实现创造。自然深深烙印在人的心里。掀开艺术品的外衣,里面包含着的是自然的一隅。康定斯基捕捉的是掩藏在自然表象下的真相。在表面上,他似乎与自然分离了,实则不然,他在画面中倾诉着内心的诉求,试图脱下自然的衣,唤起深层的精神触动。康定斯基的绘画不是对自然的描摹,而是对自然本质的传达。

  四、视觉真实中的色彩呈现

  许多画家把色彩作为心灵表现的一种手段。受康德哲学的影响,贝奈戴托克罗齐提出“直觉即表现”。作为主体的人,对于客观世界,能够从心灵上主动觉察物质,形成具体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感受”。画家通过“感受”,在大脑中进行庞大、迅速的运算,把审美活动与物理媒介结合起来,也就是艺术的表现。达芬奇说:“如果你试图按照规则进行创作,你什么也完成不了,而只会设计出一团混乱。”在塞尚眼中,色彩的感性直觉揭示了世界的理性存在。莱柏尔只有在面对真实模特时,才会提笔作画。人眼看到的只不过是世界的表,要看到世界的里,需要凭借“心眼”的力量。画家在描摹植物时,就算画得如照片一般,也终究难以表现出植物本身具有的生动、灵性。缺乏象征性真实和情感力量的视觉印象效果只能是平凡的、模仿的自然主义。在观察客观存在时,画家要心存色彩,感受色彩的颤动,在运用视觉力量的同时领会其内在的实质。康定斯基的画作《蓝山》(图4)大幅面地描绘了山前景象,蓝色的山在人与树后,如同世界的中心。山的蓝光照射在暖色调的人与树上,冷峻的山与暖色的环境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碰撞。山在画面中虽篇幅不大,却显得雄伟。蓝色的山,是康定斯基用“心眼”观察到的,是其内心对山的真实体会。康定斯基借用蓝色,将心中对山的感受视觉化、形象化。色彩植根于内心,印刻在灵魂,联结着情感。画家将心灵情感附着在物象上,借以色彩进行传达。任何一种心灵情感都对应着一种色彩。每个人的色彩情感在大方向上相同,在细微上又存在一些差别,因为人的意识不能够脱离客观存在。正如鲁迅所言:“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而已。”一些色弱的画家绘画出惊世骇俗的作品,正是他们运用了其内心真实的色彩,冲击着拥有正常视觉的观众的色彩情感。此种奇妙的体验令人感叹、沉迷。这正是色彩在视觉真实中、在心灵情感上的奇妙表现。

  参考文献:

  [1](瑞士)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杜定宇,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2](俄罗斯)瓦西里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余敏玲,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冯秋浩 陈忠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AllSet微信公众号
说明:1、微信扫码或搜AllSet学术并关注
2、发送SCI/SSCI期刊全名告知分区
3、按提示可下载SCI、SSCI、EI期刊目录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