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哲学基础与理论来源

分类:法理论文发表 时间:2020-07-30 11:49 关注:(1)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庄严宣告,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创建的重要理论,涵盖了“发展目的为了人民,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发展动力源自人民,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群众创造性积极性”“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增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获得感”“发展战略围绕人民,保障人民群众切身权利与利益”等内容的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是围绕人民主体性这一核心问题构建的哲学思想,这正是习近平同志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逻辑起点、理论渊源和哲学根源所在。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人民主体性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紧密结合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这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选择。

哲学基础与理论来源

  一、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同志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发展中,人民始终是主流。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人民毫无权利和地位可言,因此,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之一就是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是实现人民主体地位的必要前提和首要条件,否则一切无从谈起。毛泽东根据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经验,认为革命要胜利,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因此,他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相关的纲领政策向广大人民群众宣扬,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更加有动力去参与革命,汇聚起磅礴的革命力量。为了更好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抓住“土地”这一根本和关键,通过在不同时期运用不同的方式开展土地革命,极大地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样极其困难和艰苦的环境中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性地位。他在1925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就对中国国情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对阶级阶层的科学性划分,对依靠人民群众力量的前瞻性判断,始终伴随其一生,对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探索和建设,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得到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由此,新中国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从国家制度和政治体制上明确和保障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列宁在党的建设理论中特别强调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毛泽东也赞成这种观点,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下的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显著的特征,认为只有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才能真正地想群众之所想,才能真正地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这样才能称得上是真正体现和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他认为,在实际生活中,每一位党员必须要深入到群众中,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也不能例外。毛泽东同志的《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等对调查研究、群众路线都有详细的论述,都论述了到人民群众中去调查研究,多向人民群众学习,才能真正发现问题、制定出正确和科学的路线政策,通过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反馈,才能检验我们党制定的方针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而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能力。毛泽东同志人民主体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第一个成果,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人民主体思想在中国大地上扎根开花后所结出的第一颗果实,它充分说明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根据具体国情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这一特点也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科学体系所秉持的重要品质和特征,是指导和推动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中不断奋勇向前,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的宝贵财富。

  二、邓小平: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人民主体思想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接续形成中逐渐建立并不断完善,它与改革开放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邓小平同志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总结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提出要进行改革开放,就是要打破旧的不合理的制度,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充分吸收和借鉴一切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推动人民群众更好地生活和发展。马克思经典作家认为,生产关系的变革以及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却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归根到底要借助于人民群众的力量。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其目的和实质就是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他反复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在全国人民中,共产党员始终只占少数。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在改革开放40多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中国共产党人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马克思唯物史观指出,人类实践活动的最初目的是满足人们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因此,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直接任务。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时提出:坚持“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此基础上,构想了人民生活从解决温饱、达到小康到比较富裕的“三步走”发展战略,这些构想都是邓小平同志人民主体思想的具体表现和实践来源。同时,邓小平同志也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认为权力来自于人民,党只有更加紧密地联系人民群众,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也正如习近平同志讲到的“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既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激励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邓小平同志人民主体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人民主体性思想,提出了要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和判断标准,重新确立和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并加以满足,这也是后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所继承和一贯坚持的思想。邓小平同志人民主体思想在强调要坚持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过程中,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原则,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突出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公平性和平等性。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体系中,精准扶贫的观点、共建共享的原则、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与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中“共同富裕”是一脉相承的,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和理论关联。

  三、江泽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系列著作中,我们发现他们以实现全人类的幸福为奋斗目标,以解放全人类和造福人类社会为理想追求,人民主体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不断凝练出的实践真理和重要启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者人民主体性思想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方向,江泽民同志把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观与人民群众主体思想进行融合,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重要体现和高度概括,成为党和国家在新世纪发展的重要行动指南。首先,“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突出了对新世纪社会发展规律的充分尊重和考量,突出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长过程中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这是突出和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根本。其次,“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辩证地提出了人民群众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需求多样性的不断增加,只有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前提下,注重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才能得到切实提升。最后,“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高度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和执政目的,正如江泽民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江泽民同志人民主体思想的高度概括和阐释,是马克思主义者人民主体观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与此同时,江泽民同志人民主体思想还特别强调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提高生产力与发展人的主体性是辩证统一的,这一辩证思想也是习近平同志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表现,例如习近平同志指出“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

  四、胡锦涛: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

  坚持人民中心地位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体现,是推动我们党不断走向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观的过程,胡锦涛同志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者人民主体观的又一次发展和创新,主要体现在科学发展观中。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胡锦涛同志人民主体思想认为依靠人民是发展的根本前提,尊重人是发展的根本准则,为了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根本,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也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再一次达到了新的阶段和高度。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民主体观,把人民群众和主体创造性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根本源泉,认为具有强大力量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唯一性力量,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发展就丧失了发展动力,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才是科学发展。同时,认为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社会科学发展最关键的因素,通过“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来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形成推动社会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胡锦涛同志人民主体思想,站在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赋予人民主体思想新的时代内容,开拓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路和新境界,是贯穿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科学思想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与习近平同志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前后理论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中国的发展已经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贯穿了一条核心的逻辑主线,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它始终处于新思想的核心和基础性地位,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方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次创新和飞跃。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出号召:“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这是新时代我们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冲锋号角,是对发展的根本目的、依靠动力、未来趋势的科学回答,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又一次生动诠释。

  作者:孙馨月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AllSet微信公众号
说明:1、微信扫码或搜AllSet学术并关注
2、发送SCI/SSCI期刊全名告知分区
3、按提示可下载SCI、SSCI、EI期刊目录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