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快速发表支持服务,英文论文发表,核心期刊发表,SCI/SSCI杂志咨询的权威机构平台
期刊目录网,论文发表,专业论文指导,核心期刊,评职称论文发表

热门问题

热门搜索: 论文发表注意事项 || 一级教师是什么级别|| 中学物理课题题目参考有哪些|| ahci期刊有哪些好发||

生态文明下人的生态化思考

期刊目录网农业环境论文发表2021-06-03 10:08关注(1)

  文明是人类推动社会创新进步的成果总和的表征。为了消除人类生存危机,破解人类发展困境,以生态文明形态取代工业文明形态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生态文明的演进离不开人,人的生态化是生态文明生成和发展的关键,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人的生态化过程就是人在观念和实践中全面把握和实现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过程。培育生态理念形成社会生态共识,健全政策法律保障生态发展,加强教育引领提升生态素质,是实现人的生态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生态文明下人的生态化思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文明主体;人的生态化

  生态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不是人类对大自然的简单回归,而是要转变“以人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回归人的生态本性,做到真正的返璞归真,实现由人对自然的奴役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人类创造的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迅猛发展,创造出现代文明的累累硕果,但同时也给人类造成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的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生态文明正是对人的生态本性的重新觉醒和深刻感悟,是在生死存亡高度上对大自然规律的认同与尊重。人是所有文明形态形成和演进的主体,生态文明的发展与推进也离不开人。人的生态化对生态文明的推进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生态文明建设忽视人的生态化,不对人自身进行强有力的约束,只关注经济生态化、政治生态化、行为生态化的做法,是始终无法实质性突破文明发展困境的。人类想脱离生存危机困境,改善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就一定要回归人的生态本性,实现人的生态化发展。

  一、人的生态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生态文明是人类消除生存危机促进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人是所有文明形态形成和演进的主体,生态文明的发展与推进也离不开人。人的生态化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又是人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

  (一)人类发展面临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追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形态。原始社会与农耕时期的人不能利用生产工具对自然进行自由加工,工业文明下生产工具得到极大改善,人对自然开启了掠夺式开发模式,在工业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的“自我中心主义”而对自然资源的强势占有,造成资源严重短缺、环境深度污染、生态高度失衡,导致了生态危机的出现。工业文明以它巨大的创造力成为历史辉煌成就的缔造者,但同时也成为自身的掘墓人,人类生存与发展濒临绝境。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生态危机倒逼人类不得不痛定思痛,开始对工业文明的技术进步进行深刻反思,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使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意识到社会文明范式必须进行巨大转变,时代迫切召唤着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来代替工业文明,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导范式。

  (二)生态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文明是人类推动社会创新进步成果总和的表征,体现了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具有广泛的共识性和引导性。一定的文明形态与社会的进步程度是统一的。当一种文明形态与社会发展一致时,就会引领社会前进;当一种文明形态落后于社会发展时,就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传统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恶化与发展困境,生态危机的现实压迫和人类精神的超越追求,促使人类对生存现状进行深刻的审视和反思,主动转变社会发展思维和变革模式,催生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的产生来取代旧的文明形态。从而,逐渐培育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的新发展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观,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明晰。积极探索实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也为“人的生态化”提供了可供孕育滋长的土壤。

  (三)人的生态化是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人是文明演进的主体,对文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生文明形态,其生成与发展需要生态化的主体进行引领和担当。这就要求作为生态文明主体承担者的人,觉醒生态本性,回归生态本性,求真、向善、审美,具有明确的生态追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与担当。人是自然的有机存在物,是自然整体构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人的自然其本身就失去了灵魂。文明是人化自然的具体体现,人化自然就是人类以自身发展为基础对自然的改造与实践。生态文明是作为自然万物之灵的人类对其占有自然、践踏自然深刻反思和痛彻醒悟的结果,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创新发展。生态文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就需要人以及人类社会合理地、生态化的发展。要解决人类面临的困境,就要关注人的生态化发展,使人从生态资源的消费者转变为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者,突破文明发展瓶颈,化解人与自然矛盾,这是生态文明对其主体承担者的本质要求,同时也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的支撑。

  二、人的生态化的内涵与特质

  人的生态化是人的生态本性的觉醒,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人的生态化过程就是人在观念和实践中全面把握和实现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过程。

  (一)人的生态化内涵“生态”一词在古希腊语中是“家”或“环境”的意思,现在一般意义上是指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随着生态问题的凸显和日益严峻,“生态”不仅被赋予“绿色”“健康”“协调”“和谐”“持续”等等更为丰富的意义,而且已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理念。“化”在现代汉语中表示转变为某种性质或状态,或表示将某种事物普遍推广,是指一种发展趋势和方向。“生态化”则是对“生态”概念拓展性的动态理解,是指用生态学的理论和观点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生态化是指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自觉把生态学的原则渗透到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将生态文明元素作为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求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人的生态化关注人的生态人格塑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在观念上而且在实践中能够把握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实现自然生态平衡和人的全面发展。生态化的人应该具备生态理性,有着生态意识、生态情感、生态行为的内在规定性。生态意识是一种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对生态危机觉醒的意识观念,反映了一种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生态情感是人类对产生尊重与保护自然的观念及其行为表现出来的态度。具有丰富的生态情感,就能够把保护生态平衡作为一种个人担当。人类作为生态道德的践行者,努力追求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思维方式,自觉地选择符合生态道德的行为。生态意识、生态情感与生态行为的有机统一,形成了具有生态道德品质的生态人格。自然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无论人的生产能力有多强,其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自然这一物质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生态化的前提。安定、和谐的社会使人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使人能够在解决基本生存问题之后深入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人与社会的和谐是人生态化的基础。人就其本质来说是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有的生产关系实质上都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和谐相处才有可能实现社会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

  (二)人的生态化特质人的生态化具有特定的内在特质:第一,意识生态化。人的生态化首先要转变人对自然的态度和认识,树立科学的生态意识,才能做出自觉维护生态环境发展的行动。生态意识是一种新型的文明价值观,它把自然、社会和人作为一个有机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考量,能够科学、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的最大化。科学的生态意识又是一种新型的伦理观,它倡导人对自然的利用要限制在自然生态所容许的限度之内,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辩证统一关系,注重从生态价值角度审视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关注良好的生态环境带给人类生活的愉悦与舒适。珍惜自然、爱护自然、共同发展的生态意识成为人类的主要思维方式,从思想根源上体现着一种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念。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论思维方式,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意识的生态取向要求人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以互助、友善的姿态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意识的生态化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创新与进步,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珍惜与关爱,也彰显了人类对自身生存境况的觉醒与超越。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思维、新视角,意识的生态化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一个矛盾冲突,即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无限性与人类生存环境附载能力有限性的矛盾提供了路向”[2]。第二,生产方式生态化。生产方式是指物质生活资料谋得的具体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过程中的能动统一。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表现为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人类的生存方式由生产力所决定。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不顾及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为了经济利益的攫取而不择手段,不仅破坏了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造成了人的异化,使人沦落为单一的技术化存在,导致了当代世界性的生态危机,进而危及人类的生存。人类不得不对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进行反思和变革,以一种生态化的意识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应是一种低消耗、低污染的可持续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不仅要充分考虑到人对自然的改造要在其实际可承受限度之内,而且也考虑到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友善和谐相处,是“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现实基础和最终决定力量”[3]。第三,生活方式生态化。生活方式指人的生命活动方式和特征的总和。生态化的生活方式是指在生态意识指导下形成的关于生命活动的具体形式,其核心内容是消费方式的生态化。消费方式的生态化是指消费规模与消费模式均已深植了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念,是以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为前提,以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为基础的可持续性消费。它是对以往“高消耗、高污染”消费方式的摒弃与超越,体现了生态文明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是适应人类进入生态文明要求的绿色消费和品质消费,“其合理性不仅在于这种消费行为的形成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客观的时代需要,更在于生态消费本身所蕴含的实质内容具有难以辩驳的合理性。”[4]要积极培育低碳社会文化,营造低碳生活氛围,不断增强社会整体的环保意识,在消费过程中做到追求生活质量的同时,养成节能减排的好习惯,建立全新的生态消费观,形成简单、简朴、简约的绿色生态化生活方式。

  三、人的生态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培育生态理念,形成人的生态化发展理念是行为的先导。生态理念的培育与养成是实现人的生态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是人的生态化不断得到提升的内在推动力。良好的生态化行为习惯的养成,首先要求人在思想意识上要树立生态理念。人类拥有了坚定的生态意识和深厚的生态情感,才能够制定出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规章制度,形成浓厚的社会生态氛围,开展多样的社会生态实践活动。由此,实现人的生态化必然要大力弘扬生态化的价值理念,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价值观对人的生态化发展的重要启示,使主张人和自然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体的“天人合—”思想的生态化理念深入人心,让人在浸润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育生态化发展的意识。积极引导全体社会成员,坚持简约的低碳生活,坚守健康的绿色消费,坚定环保的家园意识,自觉做到视自身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主体推动力,实现“要我做”到“我要做”的生活方式的转变,让简朴生活、健康消费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人追求的新时尚。从而增强社会整体的生态意识,以建设美丽家园为目标转变人们的思维模式,坚持用社会整体力量带动个人意识的转变,达成普遍的社会生态意识共识,使人的生态化发展从潜在变为现实。

  (二)健全政策法律,保障人的生态化发展政策与法律是社会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必定会深植于社会的政策和法律之中,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与其政策和法律具有内在一致性。人的生态化发展的实现,关键要看是否得到社会政策和法律的大力支撑和保障。首先,健全促进人的生态化发展的政策。政策是国家或政党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及具体措施。它代表和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社会成员价值观念的塑造和行为活动的规范发挥着巨大的强势影响。国家应积极制定和实施相关生态政策,如碳排放税收征收、高污染企业环境治理等方面系统管理的规定,强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加快排污治理、节能减排的步伐。改变政府以政绩考核为重的考核模式,代之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为主的综合考评方式,在实现人的生态化发展转向的维度中,获得生态化政策的保驾护航。其次,完善保障人的生态化发展的法律。持续完善相应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使生态文明建设做到有法可依,为人的生态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国家对相关生态法律的制定与完善,要突出“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的立法重心,倡导经济与生态相适应,社会发展与生态相适应,实施能有效促进生态化发展的法律。这样,才能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撑起法律的保护伞,为新时代文明转型中人的生态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加强教育引领,促进人的生态化发展教育对人的塑造性是很强的,教育的生态化引领在人的生态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实现人的生态化发展转向的重要推力。首先,加强生态意识教育,使人类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人类来源于自然,生存依赖于自然,发展依靠于自然;自然没有了人的存在也就成为了无灵魂的“栖息之地”。人类与自然唇齿相依,人类需要依靠自然得到持续发展,生态的自然则会促进人类的不断进步。通过生态意识教育,培育人类的生态意识,浓厚生态情感,提高生态素养,加快认同自然、尊重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生态化转变。其次,加强生态道德观教育。科技革命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革命性的力量,但科学技术无疑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为人类制造出无法意料的祸患与灾难。但究其本质,科技的发明与应用在于人本身。生态道德观教育使人类更为深入地把握科技的实质,对生产、生活方式进行深刻的剖析,能够做到引导人类积极实践生态技术推广,避免科技应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为人的生态化发展提供现实支撑。再次,加强生态消费观教育。生态消费是指消费方式与消费规模的生态化,其核心是绿色健康的消费。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居民的消费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提高,房屋面积越来越大、汽车排量越来越高、不可回收垃圾越来越多,这些错误盲目的消费观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殊不知,这种异化的消费观会给自然生态平衡造成难以估量的毁坏后果。要通过强化生态消费观念教育,彻底改变错误的消费习惯,倡导鼓励生态消费观,引导人们绿色健康、适度合理消费,有效遏制资源的过度消费,积极促进人的生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8.

  [2]王妍.生态思维方式的当代建构[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112-113.

  [3]赵成.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基础———生态化的生产方式[J].学术论坛,2007(06):19-20.

  [4]许进杰.生态消费:21世纪人类消费发展模式的新定位[J].北方论丛,2007(06):129.

  [5]李承宗.论和谐生态伦理的合理性[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2-126.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16.

  作者:马军红 刘会娟

生态文明下人的生态化思考相关论文: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与实施对策
生态与文化下古典园林景观
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石油工业工程活动中环境伦理

上一篇:猪料中小麦的应用
下一篇:海水海砂混凝土力学性能

需求单填写(快速填写,为您解答)

网站首页 论文发表 期刊咨询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评审条件 论文发表常识 出书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