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快速发表支持服务,英文论文发表,核心期刊发表,SCI/SSCI杂志咨询的权威机构平台
期刊目录网,论文发表,专业论文指导,核心期刊,评职称论文发表

热门问题

热门搜索: 论文发表注意事项 || 制冷学报是SCI期刊吗|| 国产SCIE期刊最新IF汇总|| 高压电器是sci期刊吗||

课程思政理念下公共基础课程建设途径

期刊目录网思想政治论文发表2020-06-18 10:54关注(1)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提出来的一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其对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明确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以中文类课程为例,提出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思路,即做到一个转变,明确两个建设内涵点,抓好两个方面的建设。

课程思政理念下公共基础课程建设途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公共基础课;中文类课程

  一、认识“课程思政”

  (一)“课程思政”是一个时代命题

  2016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课程思政”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围绕讲话精神,在宏观、微观、理论、实践等层面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和研究热点,也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的重要举措,其深远的意义是不言而喻。

  (二)“课程思政”是一种育人模式

  “课程思政”源自上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海高校自2014年以来在通识教育中开设“中国系列”课程,由名师大家主讲国家建设发展成就,在课堂教学中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课程思政”突出了课程建构精神的育人内涵,提出了“以德为先”的课程价值论以及“立德”“求知”相统一的课程发展观,是课程教育对“立德树人”理念的具体阐释。它不是一门课或几门课,而是一种理念与价值的培育和输送;它是把学校德育教学内容融入包括专业课或公共课在内的各门课程的教学,直接目标是实现全人员、全方位和全课程的一种育人模式,以推进多种不同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产生协同效应。2019年6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强化课程思政,要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梳理每一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专业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动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该指导意见在新时代要求的大背景下,从宏观层面对高职教育改革提出了要求和实施意见。

  二、“课程思政”理念对公共基础课程的意义

  (一)公共基础课程的基本情况、任务和价值目标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除了思想政治类课程之外,还有中文类、外语类、就业创业教育类、心理教育类等课程,一直是各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部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并要求“三年制高职总学时数不低于2500,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应当不少于总学时的1/4。”[3]多年来,对于公共基础课程的定位、价值、任务,我们教师已经达成了共识。“公共”,在于这些课程是为所有专业、所有学生服务,“基础”在于不是高、精、尖的技术培养和训练,而是立足于学生在生活、工作、学习等各种环境中所必须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因此,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为专业服务、为就业服务”,它的价值在于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通过多年的理论实践探索,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紧紧围绕任务和价值目标,以提升高职生的文化素质为立足点,通过课程的项目化改革、实践教学的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信息化技术的植入等等途径来推进文化素质的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的引领,公共基础课如何纵深发展和横向拓展,如何走向更高的层面,是我们思考的新角度。而“课程思政”的提出,恰好为我们的思考指明了方向。

  (二)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第一,课程思政对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思想层面,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师需要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技能、专业学识层面,要围绕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因素和知识点,做到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入的教学,要及时创新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这些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发挥出课堂教学的育人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二,课程思政明确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为挖掘公共基础课程的“文化素质教育”内涵指明了方向。在前期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包括了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等等,呈现的是遍地开花式。而课程思政理念下,明确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即思想政治素质。围绕该核心,各门公共基础课程应该深入地挖掘课程的思政因素,实际上,在我们公共基础课程中都可以找到很多蕴含着思政教育因素的内容和章节,例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展现爱国主义情怀、思想的内容,体现出创新创业精神的内容。这些内容其实早就躺在了我们的课程中,只是被忽略或不敏感。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我们可以再进一步地挖掘和设计这些内容实现有效教学,将高职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行到底。

  三、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以中文课程为例

  在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一般有必修课程5或6门,选修课若干门,这是一个丰富、能够适应学生需求的课程群。教育部明确提出了公共基础课程的学时要求,其意图在于保障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文化素质教育落到实处。那么,如何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开展思政课程建设,将是我们课程承担者未来长期需要落实的工作。下面,笔者将以高职中文类的课程为例,探讨课程思政在这一类课程中的建设思路和实施举措。以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为例,该校主要有两大类中文课程,一是必修课《应用文写作》,二是选修课《演讲与口才》《普通话》等。

  (一)做到一个转变

  转变主要是对教师而言,即立德树人的教学思想要进一步强化。立德树人的思想虽然已经长期存在,但是对于各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认知,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并没有深入认识和领悟。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教师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想政治课的任务等狭隘认识观念,认识到“立德树人”应该是全员参与,全课程参与。

  (二)明确两个建设内涵点

  第一,提升母语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新时代,党中央提出的“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其一。但是,高职生写字歪歪扭扭、写文言不达意、说话磕磕巴巴,又怎能感受到母语文化的魅力,又如何热爱母语文化,对母语文化充满自信呢?因此,要从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教会学生语文技能开始,学习中国语言、文字中的深刻内涵、运用方法技巧,阅读中国美文,探究文章深意,逐步做到正确、规范、灵活地运用母语文化知识技能,能够比较深入地鉴赏中国语言文字,从而提升母语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第二,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外来文化渗透到了学生的生活中,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但也减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一些高职生甚至更重视外国节日,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不感兴趣,导致当代高职生对传统文化了解得越来越少,整体素养也越来越低[4]。同时,高职生对参加各种文化类活动、比赛的热情和积极性远不如专业课的活动、比赛。习近平同志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升华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的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21世纪,科技日新月异,思潮汹涌澎湃,学说潮起潮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因此,如果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领悟、弘扬和践行,将会成为一名有灵魂、有思想、有归宿感的未来的国家建设者,这一意义和作用对个人、对社会都是不容小觑的。

  (三)抓好两个方面的建设途径

  1.以课程为抓手,深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涵以《应用文写作》为例,我们除了教学应用文的写作方法之外,还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深挖课程的思想政治内涵,与写作方法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2.以活动为平台,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活动是大学校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举办活动、参与活动是大学生成长的一个有利工具和途径。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点,做好课程教学活动、相关竞赛活动,丰富课程、丰富学生体验、丰富校园文化,是一举三得之事。第一,课程实践内深外延。设计课程的实训项目,引领学生不只限于坐在课堂听,而是主动学、主动体验、主动做。课程实践的项目设计要深入凸显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凸显文化的养成教育。以《应用文写作》为例,打破以往个人完成各自的作业的方式,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各种学习任务,例如在团队模拟招聘的项目中完成求职、竞聘文书的写作;在团队研讨、调研的基础上完成某一活动的通知、策划、经费请示等。而在学习礼仪文书时,作为知识的拓展,布置学生依据各自的专业用PPT或美篇或其他小程序软件来完成各种运动项目、专项工作的礼仪规则和标准,加强学生对“礼”的认识和运用。以《演讲与口才》课程为例,设计紧贴时代热点的朗诵、演讲的主题或辩论的话题,如“我和我的祖国”朗诵会、“我心目中的英雄”演讲赛、“时事热点播报”等,设计“练就好声音”的21天挑战训练、口语练习的42天挑战训练,既是锻炼口才的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第二,竞赛活动成系列。围绕中文类的课程,竞赛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例如中文知识类:汉字书写、成语大赛、公文写作等比赛。风采展示类: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诗歌创作等。传统文化类:书法比赛、诗词比赛、经典分享沙龙等等。在很多高职院校,在举办这一类文化类的竞赛活动时,往往会出现冷局,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并不太高,尤其是一些体育类的高职院校。但是正因为冷,我们才更有必要让其热起来。因此,我们要以一颗坚定的心来举办这样的活动,通过有规律的组织和举办,来逐步营造文化氛围,关注、参与的学生也必将越来越多,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母语水平的运用、个人的人文情怀素质都会得到熏陶和浸染,这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在此基础上,再来打造课程,乃至院系,甚至学校层面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平台和品牌,彰显学校特色,凸显师生的高水平、高素质。第三,特色文化进课堂。特色文化,特指一个学校塑造、追求、弘扬的有别于其他院校的一种精神,一种氛围。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体育高职院校,在竞技体育方面有着骄人的成绩,“冠军文化”就是我们的特色文化。学校的特色文化一定有着明显和深刻的思想教育内涵。如果将课程活动和特色文化有机结合,既可以将思想教育融入课程,又可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例如,我们学校建设了文化长廊,有一系列的体育文化景观。在《演讲与口才》课程里,开展“冠军文化进课堂”的演讲训练,一是举办“我和冠军共成长”的主题演讲比赛,二是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景观长廊解说比赛,要求学生自己组稿、拍摄解说视频、观摩视频、再次解说,通过一连串的活动,学生对冠军文化入心入脑,效果非常好。这种特色文化进课堂的方法,每一门课程都可以深入挖掘和精心设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3):54—60.

  [3]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06-11.

  [4]刘丹,杨首华.“课程思政”视阈下高职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路径探索[J].智库时代,2019(38):224+226.

  作者:杨利香

课程思政理念下公共基础课程建设途径相关论文:

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径之误
翻转课堂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红色影视作品对思政教育的作用
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
红色资源如何融入思政教育教学

上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下一篇:社会实践教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网站首页 论文发表 期刊咨询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评审条件 论文发表常识 出书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