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快速发表支持服务,英文论文发表,核心期刊发表,SCI/SSCI杂志咨询的权威机构平台
期刊目录网,论文发表,专业论文指导,核心期刊,评职称论文发表

热门问题

热门搜索: 论文发表注意事项 || 一级教师是什么级别|| 中学物理课题题目参考有哪些|| ahci期刊有哪些好发||

文学职称论文陶渊明田园诗之美

期刊目录网音乐论文发表2018-07-21 10:32关注(1)

  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智慧,它是一种独特的生命智慧,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追求。陶渊明的田园诗全面呈现了其现实之美,简洁生动的画面,以及直白写作的真实美,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优秀诗歌论文。

诗歌月刊

  陶渊明留存下来的百余首诗中大部分是以吟咏田园风光、描绘农事生活为题材的田园诗。六朝崇尚绮丽浮艳的诗风,陶诗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至唐代时逐渐引人注目。李白在其诗中就曾流露出对陶诗以及其人格的赞誉“陶令日日醉,不知无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粟里,一见平生亲。”(《戏赠郑潥阳》)杜甫也曾咏诗道“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汝后期。”(《奉寄河南韦尹丈人》)关于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征,前人也已有过不少论述。本文拟在综合前人论述的基础上从审美文化的角度讨论陶渊明田园诗中所体现的“大巧若拙”的自然美。

  一、何为大巧若拙

  “大巧若拙”由老子提出,《道德经》第45章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1]大巧若拙作为中国人独特的人生智慧,将两种截然不同的创造状态尖锐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一是巧,即人工的、机心的、色相的外在的状态;一是拙,即天工的、自然的、平淡的、天真的的状态。[2]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大巧”,即最高境界的巧,它自然而然、不矫揉、不造作,因而,它乍看起来是笨拙的、朴素的、甚至是僵死的。其实,它的内部蕴含着一种不可逾越的美感,体现了中国人崇尚自然的审美追求。不过,老子所说的巧拙更多停留在哲学层面,后来这一审美追求逐渐地被运用在园林建筑艺术上,真正被应用到文学中却始于魏晋。陆机在《文赋》中指出:“或言拙而喻巧”,即看似粗拙的文辞可以包含巧妙的含义,至此,将“巧拙”的观念引入文学领域。

  二、陶渊明田园诗歌中蕴含的大巧若拙之美

  细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不难发现,其诗中也蕴含着大巧若拙的审美特征:主张回归自然,追求自然平淡的审美趣味。苏轼将这种特征表述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3]的确,陶诗“淡”而有味,“质”而脱俗,它给人质、淡、枯、癯的直观感觉,其内部却蕴藏着腴、膏、美、绮的审美风貌,因而“愈读而愈见其妙”。[4]具体说来,陶渊明田园诗所蕴含的大巧若拙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境界——物我相融

  陶诗中境界的一大特点就是人与自然相融而一,亦虚亦实,在虚实之间彰显情趣与理趣。

  陶渊明热爱自然、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既是诗人人生理想的重要体现,也是诗人一贯的艺术追求。陶诗中尽是自然,景自然,情自然。园中蔬果、院中方宅、农家鸡舍、邻里犬吠,这些当时绝大多数诗人不屑一顾的景物纷纷走入诗中,如《归园田居》其一。带给人们一种亲切自然的美感,读来使人产生恬淡愉悦之情。陶诗的审美对象虽是自然之景,却不是寻常之物,它们处处作为诗人内心的写照,体现着诗人回归自然的人生追求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追求。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5]羁鸟、旧林、池鱼、故渊、菊、南山等自然景物都是人化的自然,都成为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主客体相融,自然环境与诗人心境相融。重要的是这种境界并非诗人雕琢而成、而是随意点染,稀疏数笔便以一种平淡的、天真的、自然的状态展现出来,这正是大巧之美。

  陶诗所呈现出的境界美又同时包含着理趣,诗人常常将内心情感与自然景物、人生哲理交织在一起,给人以心灵的启迪。例如“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诗人用陌上之尘土比喻人生,将深刻的哲理包含在看似平淡的诗歌中:人生没有根蒂,飘飘然如田垄上的尘土;世间的人们本都是兄弟,何必一定要是自己的同胞骨肉才相亲相爱呢;只要有高兴的事就应该纵情欢乐,哪怕只有一杯酒也应该和邻居分享;过去的壮年不会从新来过,岁月是不等人的。诗歌语言生动形象、平淡富有情趣如牛毛细雨无声地滋润读者心田,赋予诗歌丰富的内涵。另外其代表作之一《饮酒》其五更有力地说明这一点。诗的开篇就揭示了一种人生哲理:如果做到了心远,那么即使身处于车马喧哗的闹市也能泰然处之、心宁神安,随后四句皆情、景、理相融,其中一“见”字用得极好写出了无意见山,无心得妙的情趣。[6]后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尝试仿作此诗,将“见”字改为“望”,读来使人感到黯然失色。诗人从自然景物体会到的“真意”却用“忘言”来表达,正因为“忘言”而不言才能使人更深地回味思考,以不言而达到无所不言,这不正是一种大巧若拙的美么?

  谢灵运的山水诗不及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处在于,谢诗重在模山范水,崇尚巧似,显示着高超描摹技巧,这种巧只是小巧常常致使诗的意境被割裂。而陶诗无意描摹山水,只是信手拈来,随意点染,毫不雕琢却使人回味绵长,真可谓以不巧而得大巧,充分体现了大巧若拙的审美风貌。

  (二)画面——朴素生动

  陶诗呈现给人们一幅幅朴素生动的画面,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白描写意的手法、质朴精炼的语言以及取材于平凡的日常田园生活。

  陶渊明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写意。白描,本是国画中的一种绘画手法,即不加任何色彩渲染地用粗线条勾勒。后引用到文学创作中,用来形容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简单而精炼的描绘,使之形神毕现的写作手法。鲁迅曾对白描下过这样的定义: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无卖弄。[7]我们且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今日天气佳,清风吹鸣蝉”这些画面哪一幅不是随意点染的白描图画?

  与白描手法相对应的是质朴精炼的语言,对此,不同时代的人看法多是相同的,即陶诗的语言质朴清新、自然精炼,可谓“田家语”。如“野外罕人事”、“中夏贮清阴”,需注意的是陶诗的语言古朴自然,看上去不经雕琢、不砌辞藻,但却不浅薄,因为这些语言都是经过高度的艺术提炼的,只是不着痕迹罢了,这是巧的最高境界,也正陶诗语言的高明之处,可谓大巧若拙。如上面列举的“掷”、“罕”、“贮”虽然看起来十分平易却不可更易,可谓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彰显了一种朴素平淡的自然之美,体现了大巧若拙的审美追求。

  (三)情感——直写胸臆

  元好问曾面对陶诗发出这样的感慨:“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8]的确,陶渊明不追求强烈的刺激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其诗纯是自然流露,但因其生活体验真切深刻、内心情感真实丰富、人格清高俊逸,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写出来就有感染力。唐宋不乏苦吟诗人,他们内心并未积蓄丰富的激情和灵感,因而只能在字面上做文章。这样的诗歌也许具有形式美,但无疑缺乏感染力,因为它缺乏真情实感,缺乏艺术生命力,这样的诗固然是巧的,但必然巧于外而拙于内,不可能打动读者。因而只能是小巧,而非大巧,难以有佳篇。反观陶诗,它将率真的田园生活、人与人之间的淳朴关系、诗人自己身处田园的恬淡自然流露:“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诗人以亲身实践者的身份唱出躬耕的辛苦。又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秋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溢淌着一种直写胸臆的淳真美,坦然地描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另,“秋菊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与邻里之间情投意合的友情,情真、景真、事真、意真。从表面上看,他的诗好像是平淡无奇的,可其中含蕴着诗人高洁的胸襟和深挚的情怀,这正如最醇厚的酒,喝上去好像没有一点一点刺激的酒味,却含蕴深厚的力量。[9]这种巧是一种大巧,以拙的面目体现出来,这便是陶诗极具魅力所在。后代出现了许多仿陶、拟陶、和陶的诗人,然而他们的诗歌均不近陶,究其原因是缺乏陶渊明真情和真趣,不能园转自然而显斧凿之痕罢了。

  三、陶诗大巧若拙审美特征的成因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田园诗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大巧若拙的美学追求,蕴含着大巧若拙的自然美,它摒弃了人工的、机心的、色相的外在的状态去追求一种天工的、自然的、平淡的、天真的的状态。它乍看起来是笨拙的、朴素的,其实,它蕴含着最高境界的美感。这种审美特征归结起来,即内容上表现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回归自然的恬适之感,在艺术上则表现为崇尚自然的审美追求。这里的“自然有两层含义:它既是与世俗世界相对的自然界,也是自然而然、不矫揉造作的天真状态。这是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道家美学强调自然,道家美学中的自然更多地是指人实现自身个性感回复的途径,认为只有永远地回到自然,人们才会实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庄子尤其强调自然之美他也提出“大巧若拙”、“大朴不雕”“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他认为自然既拥有朴素美,又是创造众美的大匠,因而出于自然为美,矫揉造作为丑。[10]这不仅是中国文化中所蕴涵的审美追求,同时也是陶渊明田园诗歌审美特征产生的文化渊源。

  另外,我们注意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关注自身,开始推崇以人物的真性情自然流露为前提的人格美学。[11]品藻人物是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气,而魏晋时期品藻人物的主要标准即率真旷达、自然而然。一个人无论相貌如何只要保持真性情、不虚假、自然而然、不造作就是美的,反之则是不美。陶渊明在其诗中直写胸臆、表现自己的真性情、毫不伪饰雕琢,也是魏晋时期人格美学追求率真旷达自然流露的产物。陶诗所展现出的大巧若拙的审美风貌,也体现出魏晋时期由于受到经济、社会、以及人的自觉等多种因素作用而产生的由社会向自然宇宙,由伦理美向人格美的转型。

  参考文献:

  [1]老子著、辛战军注.老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180.

  [2]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44~245.

  [3]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110.

  阅读期刊:诗歌月刊

  《诗歌月刊》(月刊)由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提倡大诗歌概念,呼吁诗人走出诗歌圈、融入大社会文化。写的最多的是诗,最痛惜的是诗歌的没落。渴望有一天能寻回山水间属于诗的那方净土。

文学职称论文陶渊明田园诗之美相关论文:

上一篇: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有何意义
下一篇:王小波作品有何语言特色

需求单填写(快速填写,为您解答)

网站首页 论文发表 期刊咨询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评审条件 论文发表常识 出书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