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快速发表支持服务,英文论文发表,核心期刊发表,SCI/SSCI杂志咨询的权威机构平台
期刊目录网,论文发表,专业论文指导,核心期刊,评职称论文发表

热门问题

热门搜索: 论文发表注意事项 || 一级教师是什么级别|| 中学物理课题题目参考有哪些|| ahci期刊有哪些好发||

德育指向下初中音乐教学改革

期刊目录网音乐论文发表2020-12-11 09:50关注(1)

  对于教育,中国有句古话,叫“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音乐的起源是为了政治理念的表达和教化民众,不是娱乐。大多数人将音乐视为一种娱乐活动,并不符合音乐的本质。当下,无论是国家战略还是教学改革,都反复强调教育应“德育为先、培养素养”,在这个教育目标下,当前初中音乐的教学仍然存在着娱乐化和偏重技能的问题,使音乐对人思想品德的独特教育价值得不到体现。本文对当前初中音乐德育指向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针对性的教学改革举措。

德育指向下初中音乐教学改革

  【关键词】初中;音乐;德育;问题;改革

  民族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也认为,音乐使一个民族的气质更高贵——从这两个人对音乐的论述上可以看出,音乐对人的思想品质是具有教育使命和独特价值的。这种认知,在中西方两种有较大差异性的文化体系中,是没有差异的。也就是说,通过音乐来对学生、民众进行思想品德、意识理念的教育,是人类社会具有普遍性的共同价值认同。从音乐的起源上看,本身并不是出于娱乐的需求,而是作为表达政治思想、治国理念或对民众进行思想意识教化的一个工具出现的。中国有句古话,叫“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说,一个国家或一个人的发展需要靠“诗(经)、(周)礼、(韶)乐”三个元素。可见音乐对于教化的重要。所以,孔子将“乐”列为君子必修的六艺之一。因而,通过音乐学科的教学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教育,是符合音乐基本属性的,并不是一种牵强附会的教育行为。从当前的教育理念和目标上看,课程改革后,音乐的教学特别强调应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教育。在素养教育目标中,思想品德是核心任务。党的十九大将“以德为先”列为教育的核心方针——也就是说,无论从音乐学科的本质属性上,还是从当前的教育目标和国家战略思想上,将音乐教学指向德育都是必要的。但就当下的初中音乐教学来说,指向德育的教学并不乐观,需要进行优化和改革。

  一、初中音乐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娱乐化倾向严重

  在素养教育目标下,各学科之间的“轻重”之别已经很小。不同学科对学生不同的素养发挥各自的作用,已经没有了主科、副科之分。但其实是,大多教师仍然将音乐视为“副科”,甚至有些教师在对“素养教育”概念的错误理解下,还放松了对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不知道音乐知识技能也同样是音乐的素养)。再加上,受时下一些音乐类选秀节目的影响,音乐的课堂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娱乐课、放松课。这不仅是不利于学生素养培养、思品教育,而且,一些不良音乐(如当下一些表达小资情感、负面情绪宣泄的音乐)还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

  (二)技能教育仍过重

  一部分音乐教师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虽然大家反复强调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但仍然认为音乐学科的核心任务就是教学生音乐理论和技能——这在课改前,确实是音乐的教学主目标。现在,知识和技能教育虽然仍应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但除了能力之外的其他素养教育应与之并重。但显然,当下初中的音乐课堂很多主要还是在组织知识和技能教育,其他素养教育基本没有实施,仅靠音乐天然的影响力去干预学生的素养发展。其中,就包括德育。

  (三)德育方法不科学

  音乐的德育有其自身特征和规律,主要是通过音乐的感染力和精神内涵来完成思想品德教育。有些教师虽然说是意识到了音乐对于德育的重要性,也在教学中去积极实践了,但所采用的方法却与音乐的德育规律不符合,把音乐课教成了政治课、开成了“主题班会”的并不鲜见。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音乐与德育脱钩,也不能体现出音乐对于德育的感化效用,甚至还会使音乐的学习过程变得枯燥、无趣,宣教意味太浓,给学生造成负面的学习心理。使学生不仅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思想品德引导,而且还会对音乐学习本身产生抵触。这样一来,德育得不到落实,连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也落空了。

  二、指向德育的音乐教学改革

  如果说,音乐德育存在的问题中,前面两个问题主要是指意识和理念的问题,教师只需要正确理解了音乐的德育价值、作用以及目标,就可以解决,而对于德育方法的有效性来说,解决起来就相对比较困难。这需要教师能够准确把握音乐的特质、德育的规律以及学生的心理等来设计和组织教学才能使德育生效——下面所要探讨的教学改革,主要就是针对方法和策略展开。

  (一)兴趣引导

  18世纪奥地利古典乐派音乐家海顿说过一句话,“当我坐在那架破旧古钢琴旁边的时候,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有类似的思想,据说他曾经“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从这个角度上看,如果想通过音乐来成就一个人的品质和引领其思想,首先是要让他对音乐产生亲近的欲望和幸福感。如果学生根本就不想去听音乐、学音乐,那么,音乐的思想品德教育目标也自然就不能达成。音乐本身具有相当的娱乐性。当前的初中学生,不是说不喜欢音乐,而是倾心于流行音乐。这些他们所喜欢的音乐,其实是有很多不具有德育价值的。随着社会的开放度越来越高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思想情态变得非常复杂、多元。当下社会中“流行”的音乐,比起前二三十年的音乐来说,有很多是表达了不健康或没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情感。迷茫、彷徨、压抑、小我、闺怨……等等,在现代社会的流行音乐中并不鲜见。所以,要对初中学生进行兴趣引导,不是指要使学生喜欢音乐即可,而是要使他们对具有正面思想、积极意义的健康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我们下面要探讨的几种方法都具有作用。因为学生理解和认同了音乐、歌曲的思想内涵,从而喜欢这个音乐;因为从音乐的欣赏和学习中获得了美的体验和享受,从而愿意去听和学;因为有了生动、形象的音乐直观体验,使音乐的理解变得简易,从而带动了对经典、高雅音乐的兴趣。教师仍然需要非常重视对学生音乐表现技能和乐理知识的培养,当学生掌握了较好的演唱技巧和乐理知识时,他就更能把握好音乐的表现,产生学习自信和成就感,就更愿意去听和学唱歌曲。而相对来说,一些旨在传递积极思想的音乐因为要追求普及性,要照顾在大众的接受能力,往往不像“流行”音乐那么“炫技”,技法朴实、简练,更容易学、传唱,就也对引导学生积极接触是有利的。

  (二)思想视野

  因为改革开放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现在我国处于一个思想开放而多元的社会情态中,初中学生接触各种思潮的机会非常多,他们还没有真正参与社会生活,对于思想、意识、价值的辨析能力就比较差,很容易受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比如一些排斥中华传统文化而盲目崇拜所谓的西方文化的思想就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如“哈某(国)”的现象,在年青人中是较普遍的存在的——而学生们所“哈”的内容,则多是一些不健康的、与我们社会主义,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理念体系相背离的。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并不是西方的文化思想体系中没有健康的思想品质(其实在任何国度,正面的、健康的思想品德都是主流),而是学生的文化视野过于狭窄,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片面理解和接触了所谓的外国文化。这很影响其思想价值观的正确建立。因而,音乐对于初中学生的思想引导,不应该是去屏蔽他国的音乐文化,而应是更加开放,将国外表达正面思想的,健康的音乐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理性地解读外来文化,建立普世的道德价值认同。正如舒曼(德国音乐家)所言,“留神细听所有的民歌,因为它们是最优美的旋律的宝库,它们会打开你的眼界,使你注意到各种不同的民族性格”。比如《Bewhatyouwannabe》(瑞典)这首歌的歌词中唱到,“我们都拥有一个美好的梦想……我们也许会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但这没关系,金钱和物质,那都不是真正的生活……”——可以看出,西方的思想文化,其实也并不是金钱和物质至上的,西方人一样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当我们带领学生去欣赏、学唱这首歌的时候,他们就能打开思想视野,认识到整个世界的主流思想其实是与我们的道德体系一致的——此类的乐曲、歌曲并不少见,一些能够长久流传下来的经典音乐,其实大多具有积极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内涵。因为是正确的、主流的,才有生命力。

  (三)让学引思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我们也有句古话叫,“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这说明,音乐对人思想品德的影响,或者说音乐体现其思想价值,核心的路径不是旋律,而是人对于音乐的思考和理解。从这个思想品德传导规律上看,如果我们想通过音乐对学生的精神品德产生有效影响,就必须调动他们的思维活动,让他们对音乐的品质、内涵进行相对独立的判断和思考,从而完成思想及价值观的自我构建。这种策略,教育效果要比教师直接向学生灌输、宣教理念要强得多。也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而是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让位给他们,引导其思维活动起来,自己去把握、领悟音乐的精神内涵。比如在带领学生学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时,在听、学了两遍之后,教师让学生们分组去讨论歌词和精神内涵。教师抛出问题,而不进行深入的阐释,放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利用他们已有的语文技能去解读。“这首歌的歌词通篇没有直接表达思想情感,而只是对蒙古牧民们生活和草原景色的白描。那么,通过这些景事的描绘,你能判断出歌词作者想传递什么样的情感吗?为什么这些景、事能够传递这些情感呢?”以初中学生的文学水平,其实是能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分析出作品思想内涵的。

  (四)审美引领

  首先说,课程改革之后的音乐教学,如果从大的内容板块上说,其实就是两个部分——技能和审美。而且,在素养教育理念下,审美教育的比重可能会更大一些。这样,通过审美素养的教学来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显然应该视为一个主要的渠道。而从另一个心理学角度上说,人对美的事物有天然的趋向性。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认为或体验到某个对象的美时,通常就会追求之、靠近之、接纳之。对音乐来说,就是当学生们体验到了音乐旋律的美、意境或内涵的美时,他就会自然将这种美的体验迁移为对音乐精神内涵的认同。因而,初中音乐教师大多时候并不用直接去向学生去讲什么大道理,而是带领他们去有效地欣赏、发现音乐的美,“三月不知肉味”,即可达到德育的目的。通常来说,音乐的审美引领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带领学生欣赏音乐的节律之美,从听觉上吸引学生(也就是,前面我们所说的兴趣引导)。比如在学习《飞得更高》这首摇滚风格的歌曲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但通常就会忽视音乐节律的美,只是专注于学唱。这时,教师应让学生冷静下来,带领他们仔细去体悟歌曲的节奏情绪变化。由轻缓低诉到高昂急切,再到节拍及音调的完全自由释放——当学生把握了这种情绪节奏的演变之美后,再去学唱的时候,就能把歌词的情感态度带入其中,而不仅是为了摇滚而摇滚。二是带领学生欣赏音乐的意境之美,从情感、思想、情景上去形成审美观,并迁移为思想品质。这个方面的教学需要注意一点,就是初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情感经验比较欠缺,往往在这方面不太容易利用自己有限的生活积累完成审美理解。因而,意境的审美通常应采用情境法。综上所述,初中音乐教学与音乐专业学院教学或音乐特长生教学不同,目标不是音乐家教育,首先是社会人的教育。因而,教师不仅应关注音乐技能的教学,更应关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其中一个重要的素养指向,就是思想品德。要有效落实对初中学生的思品教育,教师需要避免教学的娱乐化,平衡技能与其他素养教育的比重。

  参考文献

  [1]周淑芬.与德携手,润物无声——浅谈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德育渗透[J].华夏教师,2017(22):91.

  [2]宋斌.关于农村初中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探讨[J].才智,2017(25):139.

  [3]庄筱嫣.浅析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方案尝试[J].北方音乐,2014(10):154.

  [4]李小明.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德育教学的基本策略[J].俪人:教师,2016(14):145.

  [5]王琳琳.初中音乐教材德育因素分析——以人音版为例[J].北方音乐,2019(7):107-109,143.

  作者:王兰

德育指向下初中音乐教学改革相关论文:

民族文化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
传统戏曲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
初中音乐教学有何艺术
合唱音乐施教的德育功能论文

上一篇:音乐先驱音乐教育思想
下一篇:传媒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培养模式

需求单填写(快速填写,为您解答)

网站首页 论文发表 期刊咨询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评审条件 论文发表常识 出书与专利